成语拼音: | sì shì ér fēi |
---|---|
成语解释: | 似:象;是:对;非:不对。好象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
成语出处: | 《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 |
百度百科: | 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指事物似真而实假,或似正确而实错误,也指似针对此实针对彼。 |
成语繁体: | 佀是而非 |
结构形式: | ABCD式成语 |
语法结构: | 紧缩式成语 |
读音正音: | 似,不能读作“shì”。 |
成语易错: | 是,不能写作“事”。 |
成语用法: | 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成语造句: | 于是,在他讲演的时候,他就用他的一口似是而非的北京话,在讲坛上大谈起来。 |
成语典故: | 战国时期,庄子带学生游学各地,见伐木工人砍树问为什么不去砍大树,工人说因为它已没有用处了。到了朋友家,仆人问杀鸡的事,主人说杀不会打鸣的鸡。庄子对学生说:“应该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似是而非,这样才谁也抓不住把柄。”。 |
英语翻译: | be apparently true but really wrong; specious |
成语年代: | 古代成语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语 |
近义词: | 以假乱真、张冠李戴 |
反义词: | 不刊之论、天经地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