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ì shì
◎ 拂士 bìshì
[wise counsellor] 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孟子·告子下》
辅弼君主的贤士。《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也作「弼士」。
英语 attendant to the emperor, wise counselor
法语 attendant de l'empereur, conseiller sage
拼音:bì bǎng
◎ 臂膀 bìbǎng
[arm] 手臂,上肢,喻得力助手
两臂。如:「看他举起如粗树干般的臂膀,众人都吓呆了!」
英语 arm
法语 bras
拼音:bì cháng
◎ 臂长 bìcháng
[arm length] 臂下垂贴附身体两侧,自锁骨顶端至中指指尖之间的距离
拼音:bì gōu
拼音:bì nào
拼音:bì yǒu sì zhǒu
比喻不凡的相貌。《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耳有三漏,大禹之奇形,臂有四肘,成汤之异体。」
拼音:bì gē
古时的一种文房用具,在书写时用来支撑手肘,避免手肘与墨渍相触而污损纸面。
拼音:bì gé
拼音:bì jiǎ
◎ 臂甲 bìjiǎ
[gardebras] 防护臂部的铠甲
拼音:bì zhù
◎ 臂助 bìzhù
(1) [help]∶给予帮助或支持
(2) [assistant]∶助手
帮助,助以一臂之力。如:「这些钱虽不成敬意,对你毕竟有些臂助吧!」
助手。如:「缺了这个臂助,这任务你就别想如期完成了。」
拼音:bì lì
◎ 臂力 bìlì
[arm strength] 臂部肌肉的力度
拼音:bì yīng
拼音:bì zhāng
◎ 臂章 bìzhāng
[armband;armlet;brassard;arm badge;shoulder emblem(patch)] 佩带在衣袖上表明身分等的标志
佩带在袖子上臂部分,以表示身分、职务的标志,常见于军、警、机关、学校等单位的人员。
英语 armband, armlet, shoulder emblem
法语 brassard
拼音:bǐ lán
拼音:bǐ chuán
拼音:bǐ fá
拼音:bì xì
拼音:bì xià
拼音:bì shī
拼音:bì xiá
拼音:bì è
拼音:bì qiū
拼音:bì héng
加缚在牛角上以防牛触人的横木;或说此横木称「楅」,衡则另指穿在牛鼻间以便牵引的缚绳或横木。《诗经.鲁颂.閟宫》:「秋而载尝,夏而楅衡。」《周礼.地官.封人》:「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楅衡。」汉.郑玄.注:「杜子春云:『楅衡所以持牛,令不得抵触人。』玄谓:『楅设于角,衡设于鼻。』」
拼音:bì shì
拼音:bǐ kāng
◎ 秕糠 bǐkāng
(1) [chaff]∶瘪谷和米糠
(2) [worthless stuff]∶比喻没有价值的或无用的东西
秕子和米糠。比喻烦琐或无价值的事物。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守门诣阙,献书言计,率多空薄,高自矜夸,无经略之大体,咸秕糠之微事。」唐.杜佑〈杜城郊居王处士凿山引泉记〉:「栖迟衡茅,秕糠爵禄。」也作「糠秕」。
英语 chaff, worthless stuff
拼音:bǐ zǐ
◎ 秕子 bǐzi
[blighted grain] 中空或不饱满的子粒
拼音:bǐ pì
拼音:bǐ dù
拼音:bǐ miù
比喻事理乖错。《后汉书.卷六十四.卢植传》:「臣前以周礼诸经,发起秕谬,敢率愚浅,为之解诂。」唐.章怀太子.注:「谕义之乖僻也。」
拼音:bǐ huì
拼音:bǐ huà chá zì fǎ
拼音:bǐ dǒu
拼音:bǐ zhí
◎ 笔直 bǐzhí
(1) [perfectly straight]∶非常直,没有曲折、弯弧或棱角的
笔直的木材
(2) [direct]∶径直的
一条笔直的路
像笔杆一样直,形容很直的意思。唐.顾况〈露青竹杖歌〉:「亭亭笔直无皴节,磨捋形相一条铁。」如:「笔直的马路」、「身子挺得笔直」。近笔挺反鬈曲﹑曲折﹑弯曲﹑蜿蜒
拼音:bǐ xià shēng huā
拼音:bǐ mò
◎ 笔墨 bǐmò
(1) ∶[words or writing]指文字或文章
我们的心情难以用笔墨来形容
笔墨酣畅
(2) [pen and ink]∶笔和墨
泪珠和笔墨齐下。——清· 林觉民《与妻书》
写字用的笔和墨。《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下》:「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风。」近翰墨
比喻文章。汉.王充《论衡.乱龙篇》:「子骏汉朝智囊,笔墨渊海。」《儒林外史.第二三回》:「但只是笔墨相与,他家银钱大事,还不肯相托。」近翰墨
亲手写的笔迹墨画。南朝梁.庾肩吾〈书品论〉:「魏帝笔墨雄赡,吴主体裁绵密。」《老残游记.第三回》:「两边字画多半是时下名人的笔墨。只有中间挂著一幅中堂,只画了一个人。」近翰墨
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上的术语,有时亦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技法上,笔指钩、勒、皴、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积等墨法。
拼音:bǐ yàn
拼音:bǐ zhě
◎ 笔者 bǐzhě
[the author(writer)] 作者。多用于自称
文章的作者。多用于自称。如:「笔者想陈述的观点,只是些不成熟的概念罢了。」
拼音:bǐ xià chāo shēng
超生,死后灵魂的超度投生,比喻为宽容或开脱。笔下超生指人书写判状等文书时,用语从轻,将事情淡化,给予关系人开脱的机会。《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那王杰虽不是小人陷他,其祸都因小人而起。实是不忍他含冤负屈,故来到台前控诉,乞老爷笔下超生!」
拼音:bǐ dǐ shēng huā
◎ 笔底生花 bǐdǐ-shēnghuā
[flowery expression] 比喻文章写得生动、出色
比喻文人才思泉涌,文笔富丽。参见「梦笔生花」条。如:「这篇文章真是笔底生花,精采动人。」
拼音:bǐ yǒu
◎ 笔友 bǐyǒu
[pen pal] 通信朋友,通常为未见过面而与之友好地继续通信的人
因互相通信而结交的朋友。如:「我有一位相交多年的笔友。」
拼音:bǐ gē mò wǔ
拼音:bǐ chuáng
搁笔的用具。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琉璃砚匣,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唐.岑参〈山房春事诗〉二首之一:「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也作「笔架」。
拼音:bǐ yì
◎ 笔意 bǐyì
[intended conception] 书画、诗文中表现的作者的风格、意趣
笔意幽闲
诗文的意境旨趣。宋.范成大〈喜收知旧书复畏答书〉诗二首之一:「笔意不如当日健,鬓边应也雪千茎。」
书画运笔的精神意态,及其表现的功力、风格。《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叔瑜,豫州刺史,善草隶,以笔意传其子华及甥薛稷。」
拼音:bǐ tiē shì
职官名。译自满洲语。其初为文职的赐名。康熙时,各部院衙门皆置笔帖式,有繙译、缮本、贴写等名目,掌翻译满汉章奏文籍等事。有七品、八品、九品之分。
拼音:bǐ mò zhī lín
拼音:bǐ xuē
◎ 笔削 bǐxuē
[improve;raise a literary composition to a better quality] 敬称。请人修改文章
留情笔削,敦悦‘丘、坟’。——《晋书·皇甫谧传》
笔,记载。削,删除。古代用竹简记载文字,有所更改就用书刀刮削,所以称为「笔削」。语本《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后用作请人修改诗文的敬称。《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蓄笔削之刑,怀轻重之意。」唐.韩愈〈读荀〉:「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
拼音:bǐ tǐ
拼音:bǐ gǎn zi
◎ 笔杆子 bǐgǎnzi
(1) [penholder]∶笔的手握的部分
(2) [an effective writer]∶比喻擅长写文章的人
你手下那几根笔杆子都是饭桶
拼音:bǐ hàn rú liú
翰,文辞。笔翰如流形容文笔畅捷如流水。《晋书.卷六六.陶侃传》:「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
拼音:bǐ tán
◎ 笔谈 bǐtán
(1) [conversation by writing]∶用文字交换意见或发表见解
(2) [sketches and notes]∶ 随笔记录的著作(多用于书名)
《梦溪笔谈》
随兴书写,不拘文体的笔记文章。如宋沈括著有《梦溪笔谈》。
以文字书写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