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iān luàn
拼音:diān shī
拼音:diān duó
拼音:diān jǐ
拼音:diān rì
拼音:diān qí
拼音:diān xiǎn
拼音:diān bài
拼音:diān yá
拼音:diān zhì
拼音:diān dào
拼音:diān fēng
◎ 巅峰 diānfēng
(1) [summit] 顶峰
(2) [top] 事物发展的最高峰
形容山的最高点。如:「登上喜马拉雅山的巅峰,为中国人争取荣耀,是他毕生最大的愿望。」
比喻状态达到最高点。如:「他的事业正值巅峰状态,却不幸为一场车祸夺去性命。」
拼音:diān lái bō qù
拼音:diān wēi wēi
拼音:diān dì
拼音:diān yī
拼音:diān liang
◎ 掂量 diānliáng
(1) [weigh in the hand]∶托在手里上下动动以试重量
(2) [think over]∶再三考虑,斟酌
你掂量着办吧
估测重量。如:「你掂量一下,看这两个金饰那个重?」
斟酌。如:「这事你们掂量著办,不用问我了!」
英语 to weigh in the hand, to consider, to ponder
法语 soupeser, réfléchir
拼音:diān duo
◎ 掂掇 diānduo
(1) [(do) as one sees fit]∶斟酌、权衡
你掂掇着办吧
(2) [think;estimate]∶估计
我掂掇着这么办能行
考虑、估量。如:「你自己掂掇后再决定吧!」也作「敁敪」。
德语 abwägen, abschätzen (V)
拼音:diān duì
◎ 掂对 diānduì
(1) [consider;exchange]∶
方
(2) 斟酌,商量
(3) [change;exchange;swop]∶对换,掉换
思量、斟酌。如:「他低头不知掂对些什么?」
对调、替换。如:「把事掂对著看,或许会有不同的结论。」
拼音:diān tí
谈及、提及。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我这里明明取出,他那里暗暗掂提。」
拼音:diān lái
与男人勾搭。元.王晔〈折桂令.丽春园黄肇姨夫〉曲:「苏氏掂俫,双生搠渰,你刬地妆孤。」也作「苫俫」。
拼音:diān shé
从中折断。《董西厢.卷八》:「斑管虽圆被风裂,玉簪更坚也掂折,似琴上断弦难再接。」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三折》:「动不动掂折我腿脡,动不动打碎我天灵。」也作「拈折」、「掂损」。
拼音:diān duó
◎ 敁敠 diānduo
(1) [weigh in the hand]∶用手估量物体轻重。同掂掇
(2) [speculate;conjecture]∶引申为揣度;估量
刘姥姥听了,心下敁敠。——《红楼梦》
拼音:diān chí
◎ 滇池 Diān Chí
[Dianchi Lake] 云南省的大湖,在昆明市南,又称昆明湖,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
湖泊名。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南郊,面积约三百三十平方公里。也称为「昆明池」。
县名。参见「滇池县」条。
英语 lake Dianchi in Yunnan
德语 Dianchi, Dianchi-See, Kunming-See
法语 Lac Dian
拼音:diān hóng
◎ 滇红 diānhóng
[Yunnan red tea] 云南出产的红茶
拼音:diān hǎi
拼音:diān jù
◎ 滇剧 diānjù
[Yunnan opera] 云南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唱腔以皮黄为主。在云南全省以及四川、贵州的一些地方流行
云南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皮黄为主,在清乾隆期间形成,流行于云南省及贵州、四川部分地区。
拼音:diān diān
拼音:diān miǎn gōng lù
自云南省昆明市到畹町的公路。长九百五十八公里,出国境与缅甸公路相接,为我国在抗战期间,获得外援的唯一交通路线。
拼音:diān zhú
拼音:diān xūn
顿足忍气,表示怨恨或怅惘。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星眼朦胧,檀口嗟咨,攧窨不过,这席面儿畅好是乌合。」明.龙子犹《杀狗记.第六出》:「空叹息,空攧窨,争耐是亲非亲,遣人愁闷。」也作「跌窨」、「铁窨」。
拼音:diān shǒu diān jiǎo
拼音:diān pū bù pò
拼音:diān xiè
拼音:diān fān
弄翻、弄倒。《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赵正去怀里别搠换包儿来,撮百十丸与侯兴老婆吃了,就灶前攧番了。」也作「摆番」。
拼音:diān fān
拼音:diān luò
拼音:diān bèi
拼音:diān chún bǒ zuǐ
说是道非,胡乱批评。《醒世恒言.卷二七.李玉英狱中讼冤》:「自己不肯施仁仗义,及见他人做了好事,反又攧唇簸嘴。」
拼音:diān zǐ
拼音:diǎn huà qīng
拼音:diǎn yǎ
◎ 典雅 diǎnyǎ
(1) [cultured;refined;elegant]∶文章有根柢,高雅不浅俗
深覆典雅,指意难睹,唯赋颂耳。——《论衡·自纪》
辞义典雅。——曹丕《与吴质书》
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晋祠》
(2)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典籍
博览典雅,精核数术。——马融《长笛赋》
高雅而不鄙俗。多用于文章。《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本部院访得天长县儒学生员杜仪,品行端醇,文章典雅。」反通俗
坟典雅颂等上古的典籍。《文选.马融.长笛赋序》:「融既博览典雅,精核数术。」
英语 refined, elegant
法语 élégant, distingué, raffiné
拼音:diǎn wū dēng
◎ 碘钨灯 diǎnwūdēng
[iodine-tungsten lamp] 一种白炽灯,外壳内充有一定数量的碘。光效和寿命远高于普通白炽灯
拼音:diǎn xíng
◎ 典型 diǎnxíng
(1) [model;type]∶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
抓典型
(2) [quintessence]∶最典型的例子或代表
骄傲的典型
(3) [model] 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创造出来的既有鲜明的个性又能表现出人的某种社会特征的艺术形象
◎ 典型 diǎnxíng
[typical] 充分显现出其个性特征的
典型的身体损伤
旧法、模范。宋.文天祥〈正气歌〉:「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也作「典刑」。近范例,类型 1.3.典范 1.榜样,规范
足以代表某一类事物特性的标准形式。如:「桂林、阳朔的峰林是典型的石灰岩地形。」
文学艺术中最具概括性和代表性的人物、事件或实例。如:「李白是浪漫派诗人的典型。」
英语 model, typical case, archetyp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德语 Vorbild, Typ, Muster (S), klassisch, typisch, repräsentativ (Adj)
法语 typique, représentatif, caractéristique, modèle, type
拼音:diǎn fàn
◎ 典范 diǎnfàn
[model;example;paragon] 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是最正规,合乎规范的
他的书面发言在语言条理性、逻辑层次以及文风上都堪称典范
学习的榜样。如:「他的孝亲行为,堪为典范。」近榜样,范例,典型,规范,楷模,样板
拼音:diǎn gù
◎ 典故 diǎngù
[literary quotation;classical allusion] 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
引用典故
有出处、依据的故事典例。《北史.卷四三.刑峦传》:「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证引该洽。」《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
英语 classical story or quote from the literature
法语 citation littéraire
拼音:diǎn yù
以物品质押贷款。如:「典鬻家当」。也作「典当」。
拼音:diǎn shǐ
拼音:diǎn dàng
◎ 典当 diǎndàng
(1) [mortgage;pawn] 典和当,以财产作低押借钱
(2) [pawnshop]
方
(3) 当铺
以物品质押贷款。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若到官司使钞时,则除典当了闲文字。」也作「典钱」、「典质」、「典押」、「典鬻」、「质典」、「质押」。
当铺。《儒林外史.第四一回》:「他四十年前,在泗州同人合本开典当。」
拼音:diǎn xíng
◎ 典刑 diǎnxíng
(1) [normal punishment]∶常刑
(2) [control punishment;wield penalty]∶掌管刑罚
释之典型,国宪以平。——《汉书·叙传下》
(3) [be punished with death]∶受死刑
屈招药死了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元· 关汉卿《窦娥冤》
常法、常刑。《书经.泰誓下》:「屏弃典刑,囚奴正士。」《文选.曹植.责躬诗》:「国有典刑,我削我黜。」
旧法、模范。《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文选.干宝.晋纪总论》:「是以昔日之有天下者,所以长久也,夫岂无僻主,赖道德典刑以维持之也。」也作「典型」。
掌理刑罚之事。《汉书.卷一○○.叙传下》:「释之典刑,国宪以平。冯公矫魏,增主之明。」
正法、执行死刑。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到来日判个斩字,押付市曹典刑。」明.无名氏《闹铜台.第四折》:「下在死囚牢中,则等典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