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è sè gè yàng
拼音:gè gè jī pò
◎ 各个击破 gègè-jīpò
[destroy the enemy one by one] 原为军事术语,是指集中力量逐个击破敌人。现在常用来比喻有重点地逐个解决问题的办事方法
这里的问题太多了,一下子解决不了,只能排个次序,各个击破
一种战略。乘对方兵力尚未集结时,一个个分别加以击破。如:「我军采各个击破方式,获得很大的战果。」
拼音:gè cóng qí zhì
各人按照自己的志向行事。《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拼音:gè bié shì rén
拼音:gè yǒu suǒ duǎn
拼音:gě jiàn
拼音:gē dá
◎ 饹瘩 gēda
[flour lump] 面疙瘩。一种面食
拼音:gē lǎo
拼音:gē zhū
拼音:gē liáo
拼音:gē dā
◎ 疙瘩 gēda
(1) [a swelling on the skin;pimple;lump]∶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小硬块
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老残游记》
(2) [lump;knot]∶小球形或块状物
面疙瘩
饿了有烤火排,有酸奶疙瘩。——《天山景物记》
(3) [a knot in one’s heart;hang-up]∶喻指不易解决的问题
思想上的疙瘩一解,他感到轻松多了
皮肤上突起的疱块颗粒。《文明小史.第二七回》:「济川才躺下去,颈脖子上就起了 几个大疙瘩,痒得难熬,一夜到亮,没有好生睡。」也作「疙疸」。
泛指圆形块状的东西。如:「冰疙瘩」、「面疙瘩」。
绳结。如:「在这条绳子上打个疙瘩。」
比喻不通畅的文字。如:「文章中有些疙瘩。」
比喻难解的麻烦或心中的郁结。《官场现形记.第六回》:「抚院来的三月头里,这协台得著了文书,就是心下一个疙瘩。」也作「疙搭」。
英语 swelling or lump on skin, pimple, knot, preoccupation, problem
德语 Pickel (Med)
法语 bouton (sur la peau), problème
拼音:gē gē dā dá
◎ 疙疙瘩瘩 gēge-dādā
(1) 也作“疙里疙瘩”
(2) [knotty]∶不平滑很粗糙
路上疙里疙瘩净是石头子儿
(3) [knotty]∶很粗糙
他皮肤上疙疙瘩瘩地长了些痱子
(4) [be intricate and obscure]∶[文字] 不通畅
生造词语,乱用术语疙里疙瘩,词不达意。——《谈修改文章》
(5) [troublesome] [口]∶比喻办事遇到一些麻烦
总是疙疙瘩瘩的,没有做过一回顺心事
不平滑、不顺利。如:「这条路挖得疙疙瘩瘩的,真难走。」也作「疙里疙瘩」。
拼音:gē lǐ gē dā
拼音:gē tóng
拼音:gē tū
拼音:gē bì
◎ 戈壁 gēbì
[desert] 蒙语中称沙漠,不同于一般沙漠,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蒙古大沙漠。蒙古语称沙漠为「戈壁」,古称「大漠」、「翰海」、「瀚海」。为亚洲第二大沙漠,土质大半为沙砾,地表坚硬,气候干燥,雨量少,风力大,早晚温差大,不适定居。戈壁以北称「外蒙古」或「漠北」,戈壁以南称为「内蒙古」或「漠南」。近沙漠
英语 Gobi (desert)
德语 Gobi
法语 Désert de Gobi
拼音:gē bì tān
拼音:gē shí hā
清朝文武官员身边的护卫。译自满洲语。《文明小史.第四五回》:「黄抚台急连骂:『糊涂蛋!你也帮著人家来怄我吗?』戈什哈不敢响,只得退在一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那些亲兵,叫他保总兵的总兵,副将的副将,却一般的放著官不去做,还跟著他做戈什哈。你道为甚么呢?」简称为「戈什」。
拼音:gē dùn
拼音:gē máo
拼音:gē chéng
拼音:gē jiǎ
拼音:gē lóu
拼音:gē shǐ
拼音:gē shū
拼音:gē bō
拼音:gē zhé
拼音:gē kǎi
拼音:gē dié
拼音:gē lǔ
拼音:gē lǎo zú
◎ 仡佬族 Gēlǎozú
(1) [Gelao nationality]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
(2) 另见 yì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散居于贵州省之安顺、普定、织金、郎岱、?山,湖南省之干城、古丈、泸溪,广西省之三江、上思、西隆、西林等县。人口约四十三万。主要从事农业。仡佬语属于汉藏语系侗傣语族。多使用汉语,兼通彝语、苗语、布依语。今多已混化于其他族系中。广西之僚人、云南之土僚,皆其同族。也作「犵狫族」。仡或音ㄍㄜ。
英语 Gelao or Klau ethnic group of Guizhou
拼音:gē lǎo yǔ
拼音:gē lǎo nián
拼音:gē lún bǐ yà gāo yuán
拼音:gē lǎo huì
◎ 哥老会 Gēlǎohuì
[Gelao brotherhood society] 清末帮会的一种,成员多是城乡游民,在长江流域活动。起初有反清意识,后分化,常被反动势力利用
一种秘密会党,分青、红两帮。创于清乾隆年间,在长江流域各地活动。洪杨之变平定后,散兵游勇多归属入会,其势始盛。《文明小史.第四一回》:「他们这伙人就串通了哥老会到处打劫。」
拼音:gē shū
拼音:gē men
拼音:gē ge
◎ 哥哥 gēge
(1) [the older brother;the elder brother]∶称同父母或父母一方所生比自己年长的男子。对同辈男子的尊称
(2) [big brother]∶像大哥或比作大哥者
(3) [young man]∶亦作“哥哥儿”。对年轻人的称呼
那捉笊篱的哥哥吃打了。——《古今小说》
(4) [father]∶对父亲的称呼
奶奶!我接爹爹去来。(正旦云)…你哥哥这其间未是他来时节,怎抵死的要去接。——元· 白朴《墙头马上》
称谓:(1) 对兄长的称呼。《三国演义.第一六回》:「你敢伤我哥哥!」(2) 父对子的自称。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五.哥》:「唐时人称父为哥。《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惟有太平。」』睿宗行四故也。玄宗子隶王琰传:『惟三哥辨其罪。』玄宗行三故也。」也作「歌歌」。(3) 对子姪辈的暱称。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二折》:「(夫人云)倩英,你拜哥哥。今日为始,便是你师父了也。」(4) 对平辈的敬称。《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告哥哥则个,奴家爹娘也在褚家堂左侧,若得哥哥带挈奴家同走一程,可知是好?」
语末助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八.禽部.鹧鸪》:「鹧鸪性畏霜露,…… 多对啼,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
英语 older brother, CL:個|个[ge4],位[wei4]
德语 älterer Bruder, großer Bruder (S)
法语 frère aîné, grand frère
拼音:gē sà kè rén
拼音:gē zǐ
兄长。《警世通言.卷一一.苏知县罗衫再合》:「听的说有个少年知县换船到任,写了 哥子的船。」
对男孩子的称呼。《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五》:「这个是钱朝奉家哥子。」
拼音:gē zhōng
拼音:gē bā wén
拼音:gē dì huì
拼音:gē ér
◎ 哥儿 gēr
(1) [brothers]∶兄弟与哥哥的全部
你们家哥儿几个?
(2) [boys]∶旧指官宦人家的子弟
浪荡公子哥儿
(3) [boy]∶对男童的称呼
“哥儿越发发福了。”——《红楼梦》
(4) [whoremaster]∶妓女对嫖客的称呼
咱休惹他,哥儿拿出急来了。——《金瓶梅词话》
兄弟的总称。《儿女英雄传.第七回》:「我们死鬼当家儿的姓王,他们哥儿八个,我们 当家的是第八的。」
富贵人家的男孩。如:「公子哥儿」。
对男孩子的称呼。《红楼梦.第二九回》:「前日我在好几处看见哥儿写的字、做的诗 ,都好的了不得。」
拼音:gē lì lā
拼音:gē lún bǐ yà dà xué
拼音:gē dé pù
拼音:gē ér men
◎ 哥儿们 gērmen
(1) [brothers]∶弟兄们
哥儿们,请帮个忙
(2) [pals;buddies]∶知心好友,带亲热的口气
这些人是他的铁哥儿们
(3) 也可用于自称,意为自己是对方的朋友
哥儿们帮你办!
交情如同兄弟的同伴。如:「我们俩是哥儿们,这件事当然不计较。」
黑社会中对朋友的称呼。如:「哥儿们,喝了这杯酒,大家的恩怨就一笔勾销吧!」
拼音:gē shēng jié
拼音:gē jiàng 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