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巩:什么才是好的相声演员

首页 > 娱乐影视2022-10-27

10月26日,中国广播艺术团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发布公示,冯巩、赵炎被推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而此前,在央视举办的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中,当主持人问及评委冯巩“一个优秀的相声演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时,冯巩的回答引发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与时代同步

冯巩说,侯宝林先生是中国广播说唱团的艺术家,1950年的时候,侯宝林先生参与组织了相声改革小组,把传统相声提升格调,净化语言,去其糟粕,让这枚散落在民间的曲艺形式进入了艺术的殿堂。从此让我们这些相声从业者都有了尊严。

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冯巩说,马季老师常年生活在基层,像是山东的大鱼岛,湖南的桃源县(姜昆、赵炎也都跟着去扎根生活过),他一生写了三百多段相声,歌颂与讽刺并举,开创了一代先河。

继承与创新精神

冯巩说,1979年,姜昆在继承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如此照相》,这段相声淋漓酣畅地讽刺了形式主义,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和共鸣。这样的作品就像一缕春风吹进了人们的心田。

德艺双馨的品质

冯巩说,1962年,李文华老师进入中国广播艺术团,每天都提前一个小时上班,擦桌子、打扫卫生、送报纸、打开水……一干就是几十年。 “干我们这一行,没有天赋干不了,没有勤奋干不成,没有文化干不大,没有人格干不长。让我们向前辈致敬!”

冯巩现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艺术总监,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1973年创作演出相声处女作《尊师爱徒弟》参加天津市优秀节目会演。后投师马季门下,学习相声的创作与表演,并与刘伟搭档,活跃于津、京舞台。先在中国铁路文工团后到中国广播艺术团至今。冯巩和牛群合作期间,为广大群众表演了许多相声段子。

1988年获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大连星海杯相声大赛”“捧哏”一等奖。在电影《站直了,别趴下》扮演主角作家高文获得第1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同时还获得第四届中国电影学会奖。在《埋伏》中扮演主角获得第17届金鸡奖最佳男演员提名奖。冯巩不仅创作表演了近百段相声,而且广泛涉及电视小品、电视剧和电影,并在1989年被评为中国十佳电视演员。冯巩已连续32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1994年春晚作品《点子公司》、2004年春晚作品《马路情歌》等16部作品获春晚一等奖。荣获第十届“华鼎奖”获得中国最佳曲艺男演员、第11届中美电影节优秀中国电视剧最佳男主角奖等多个中外奖项。

冯巩曾说:“戏比天大、德如地厚。台上演戏、台下做人。要永远记住我们的生活作品比荧屏作品更需要责任担当。”

2015年,冯巩在团结报发表署名文章《扎根生活 扎根人民》。文中,冯巩更是根据自己多年的经历,用文字向观众娓娓道出了一名优秀的相声演员应该具有的精神和情怀。

扎根生活 扎根人民

冯 巩

我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的演员。

从革命、建设再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广播艺术团一路跟党走,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49年录制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中国电影乐团正式成立;之后第一个录制了新中国国歌和《东方红》;说唱团成立了第一个相声改革小组,对传统相声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民乐团确定了民族音乐交响性,开创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席位制;1958年拍摄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六十多年来,中国广播艺术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形成了优秀的传统,以说唱团来说,1951年,在侯宝林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带领下,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对旧相声进行改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净化了语言,提升了格调,与时代融合,改编了《关公战秦琼》、《改行》,创作了《夜行记》等作品。马季老师坚持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长期生活在基层,一生创作了三百多段相声,像《找舅舅》、《打电话》、《五官争功》等。姜昆在此基础上不断继承创新,粉碎“四人帮”初期一段《如此照相》,似匕首如投枪,对形式主义进行了批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做出了贡献。李文华老师的“德艺双馨”,堪称楷模,他几十年如一日,提前一个小时上班,把做卫生、送报纸、打开水、接电话当成他分内的工作,至今还为全团上下所称道。这些艺术家们至今都为人们所喜爱,从他们的言行中我总结出几句话:“没有天赋干不了,没有勤奋干不成,没有文化干不大,没有人格干不长”。

在他们的引领下,三十多年来,我也不断地走向社会、走进观众,公益演出五六百场,在为观众演出中不光奉献了艺术,更多的是获取了很多营养,得到了很多感悟。

一是领略了老一辈的无私奉献精神。

1985年,我随团前往新疆的马兰21基地慰问国防科工委的科学家、解放军官兵。马兰基地是中国核试验基地,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地方。在那待了十七天,演了十几场,我真切地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解放军战士为了国防科研事业,为了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安宁,献了终身献子孙,前赴后继地坚守在大漠边关、戈壁荒滩,作出了巨大牺牲。几十年过去了,在那里还能见到他们的身影,我至今难以忘怀。

 二是体会了年轻一辈的艰苦奋斗精神。

山西灵丘是团中央的对口扶贫单位,当地条件艰苦,特别是十一二月份,温度低,风沙大。我随团去灵丘演出了三四次。有一次,狂风大作,黄沙漫天,当时舞台正好朝西,西北风迎面而来,风一刮满嘴都是沙土。我们说相声的还好,能够闭合些嘴说,歌唱家们以饱满的热情、专业的唱功演唱时,就难以幸免了。演出结束后,当地主办单位招呼大家吃饭,一男高音演员半开玩笑地说:“不吃啦,已经吃饱了”。 虽然如此,但我觉得我们才去了这么一两天,而扶贫支教的青年志愿者去那一待就是一两年,和他们相比我们有很大差距。 2012年,我们到甘孜慰问演出。甘孜是川藏咽喉,藏汉交汇中心,那里除了铁路天路,还有一条电力天路。我们降落在海拔4290米的康定机场,到2600多米的康定县城演出完,紧接着前往海拔4400多米的“新甘石”电力联网工程施工现场,为建设工人表演。当地空气稀薄,两个小时的演出,完成得非常艰难,殷秀梅、魏金栋等艺术家都病倒了。但想到电力工人常年坚守在海拔5000多米的崇山峻岭、雪域高原,挑战生命极限,用生命和汗水铺就了电力天路,我们深受触动,思想得到了洗礼和升华。

三是学到了同行的执着敬业精神。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去三亚榆林基地演出。之后准备去西沙,正要出发,发现飞机起飞不了,因为有20号风球,台风来了。全团三十多人等了三天,结果三天以后等来的是21号风球,还是走不了。 台风耽误了时间,我们又接到新的任务,大部分人依依不舍离开了。有个别同志留了下来,坚持上岛为官兵演出。听回来的同志讲,他们坐着船,晃晃悠悠去了西沙,演出完又晃晃悠悠回来,来回7天,基本都是晕船的状态,即便上了陆地,还是觉得眩晕,一时无法适应。有个朋友风趣地说,我虽然把胆摘除了,似乎感觉还能吐出胆汁来。而我错过了那次宝贵机会,至今没有去过西沙,应该找机会弥补。同行坚持到最后,令我敬佩不已。

四是感受到观众的热情与真诚。

纪念抗美援朝胜利40周年的冬天,我们到丹东演出。演出前,我们沿着鸭绿江走,走到一半,一边的耳朵冻着了,灰了,我们赶紧往回走,结果另一边耳朵也灰了。当地人让我们赶紧拿雪擦擦。天太冷。演出时,主持人上台打趣说,“话筒黏在手上了。”台下一片笑声。

但我想,我们演员,才在台上演出二十分钟,台下的观众一坐就是两个半小时,谁更冷,当然是观众。我们要感谢观众,那么冷的天,还等在那里看我们表演,多么不容易。

有一次,我们到宁夏固原(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演出。结束后,我们正在上大巴车,有一个小男孩走过来说:“冯巩叔叔,您给我签个名吧!”我说好啊,问他签哪儿,他说他找张纸去。结果他一转身的功夫,司机催着大家上车,车很快开走了。车刚停到招待所旁边,我们发现孩子追了上来,足足跟着跑了两公里多,特别感动。不光我签了字,全团在的人都签了字。领队的同志说:“好啊!这孩子可不是一般的追星,他追出了民族团结的情感”。

是啊!扎根生活,扎根人民!

我们慰问演出,不光是奉献作品,更重要的是汲取到了营养,丰富了创作。树高千尺离不开根,老百姓用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滋养了我们的艺术创作。

这些年来,我把基层生活的感悟放在了艺术创作中。

比如,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发现,城镇化进程不是楼高了、路宽了、灯亮了、人多了,是一种以文化城的过程。第一代农民工进城背着编织袋,为了穿衣吃饭;第二代农民工进城拎着人造革包,为了挣钱;现在新生代农民工进城拖着拉杆箱,是为了尊严。昨天的农民工为了追逐梦想来到城市,渴望着‘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今天的农民工想家的时候希望感到‘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明天,他们蓦然回首,更希望这里有一个“我热恋的故乡”。这就需要文化的干预与助推。近些年来,我在春晚上创作表演了《公交协奏曲》、《陪着媳妇当保姆》,就是为了反映农民工的意愿和诉求,为他们呼吁,为他们代言。

上一篇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