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丽娜
2022年还剩两个月,没有秀综的这一年,综艺市场的掌声与骂声似乎都笑渐不闻声渐悄。无论新综还是老综,观众的讨论热情都很有限。
讨论度低,并不一定是今年的综艺不够好。相反,今年出现不少口碑节目。《欢迎来到蘑菇屋》促成了快男们成功再就业;《乘风破浪的姐姐3》一改前两季所有姐姐都要唱跳的模式,大家各展所长;《新游记》在娱乐之外兼顾人文关怀,展现了更真实的众生相。总体来看,今年综艺的豆瓣评分大多在合格线以上,评论也以正面肯定居多。
但这些质量过关、口碑也不坏的综艺,就是难以激发观众的讨论热情。从播放情况观察也是如此,人们还在看综艺,只是不讨论了。或许,我们可以从今年引起过小范围讨论的综艺入手,去寻找“为什么观众不聊综艺了”的答案。
抓马何处寻
大概是被骂怕了,今年的综艺过分love&peace,就连说唱类、街舞类这种本来该火花四射的节目也意外地和谐。然而,嘴上说着不要搞抓马剧本的群众,对于真正一团和气的综艺却并不怎么买单。
从调解节目的长盛不衰,到豆瓣各种“评理”小组的流量不绝,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的本质就是爱看热闹。满足看热闹需求且留下辩论余地的综艺,才能激发观众讨论热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依靠“窒息九分钟”引发热议的《五十公里桃花坞2》。新老嘉宾合宿,作为老一辈代表的宋丹丹提出要搞晚会,每个人都要表演节目。王传君直接say no,李雪琴、汪苏泷、辣目洋子的表现也都很耐人寻味。
九分钟视频一出,群众立刻展开“网络审判大会”。综艺里的嘉宾冲突,通常不像电视剧有明确的好人坏人,这就给了观众多角度解读的空间。
有人代入王传君,坚决对宋丹丹这类倚老卖老的领导说不;有人代入宋丹丹,认为她只是在努力帮新人融入大家庭,只是方法有点过时,并对王传君又想赚钱又要摆烂的行为加以痛斥;还有人代入李雪琴或辣目洋子,“李雪琴不就是我在职场的样子”“有辣目这样的同事真太可怕了,妥妥卖队友”。
每个人都能从这段冲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加以解读辩论,“九分钟”的热度也顺理成章带动了《桃花坞2》的播放量。
但很快,随着新老坞民彼此了解,王传君不抗拒表演节目,宋丹丹也不强势说教,节目中人物成长与关系转变的刻画其实很自然,也能看出自洽的逻辑。可“窒息九分钟”成绝响,群众没了审判对象,逐渐变得一团和气的《桃花坞2》也不再是话题担当。
强势归来的《花少4》同样因为不够抓马、冲突不够激烈,导致许多开播前号称“要拿着显微镜看完这季”的观众,在看了两三集其乐融融的合家欢场面后,选择弃坑。
慢综艺本就容易显得“平”。这类节目刚出现的时候,观众尚且会因为“看个新鲜”追完一整季。但也必须承认,“慢生活”这件事本身,可供讨论的空间不多。伴随着同质节目越来越多,嘉宾之间的冲突碰撞是引发观众自我代入、积极讨论的关键。讨论一多,路人也自然而然被吸引入坑。
不止慢综,冲突同样是其他类型综艺拉新利器。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劲歌热舞是存在审美偏好的,也是有一定门槛的。但冲突与抓马谁都可以来讨论一番、审判一二。就说粉丝去卖节目安利,十个绝美舞台可能都不如一条“某团暗流涌动成员不和”的帖子对路人吸引力大。
《披荆斩棘的哥哥2》中,袁咏仪与张智霖又借着节目舞台结了一次婚,情之所至还是热爱作秀?明星夫妻引发大众讨论的同时,也为节目带起了一波新热度。
打破常规激发讨论
凡事都有两面性,能够激发观众审判欲望的抓马冲突确实能带来讨论,但对嘉宾本身容易造成伤害。且制造冲突一旦过了头,观众也容易反感回踩。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节目制作方,虽然知道冲突是热度保证,但在后期剪辑时还是会有所保留。
正好,今年一老一新两档综艺,提供了不靠冲突引发讨论的解题思路。
即使节目本身质量仍算过硬,《向往的生活6》作为一档老节目,讨论度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轰轰烈烈地开局,几年后只剩下老粉在默默追看,这是综N代的宿命。然而,今年因为“一条鲶鱼”的出现,《向往6》冲上热搜再夺关注,甚至能与“窒息九分钟”掰掰手腕。
“鲶鱼”就是许知远。综N代最大的问题在于难破定式,也就是路径依赖。节目播出好几年,从流程到子版块都有了可遵循的方法论,即使求变也不会大刀阔斧把节目改得面目全非,而是通过微调为观众增添新鲜感。但这种新鲜感很有限,这就导致综N代总给人一种“流水线产品”的味道。
《向往》系列就可以被归纳为“入驻蘑菇屋——来访嘉宾辛勤劳动——黄大厨做饭——围炉夜话”的流程。加之录制时间等外部因素,不少嘉宾看起来像做任务赶场子,观众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当然没有讨论激情。
许知远的出现,打破了观众对于节目定式的认知:别人都跟着节目组规划的路线走,他偏要独自行动远离集体;嘉宾入驻蘑菇屋都忙前忙后帮做饭,他躲到树屋喝咖啡看书自得其乐。
“许知远过的才是向往的生活。”几年前也曾被吐槽“油腻”“爹味”的许知远恐怕想不到,时隔几年自己会因为自由散漫、不配合节目组的规定而迎来口碑翻盘。
《欢迎来到蘑菇屋》是今年小成本新综里的绝对黑马。豆瓣评分高达8.4,没活儿干的老哥哥们又迎来事业第二春。除了兄弟情好看、好嗑以外,《蘑菇屋》的走红,也与其打破常规有关。
号称“穷综”的综艺不少,穷到《蘑菇屋》这份上的还真不多。道具都是向村民借的,连吃饭用的桌子都是用别人家不用的门改造的。
糊咖再就业的节目也不少,但0713男团因彼此足够熟稔,什么都敢往外说也不过分卖惨,给观众一种久违的“活人感”。在这档节目里,观众甚至能看见嘉宾喝酒喝蒙了,拉着节目组一起又唱又跳的场面,这在常规综艺中几乎不可能发生。
不按常理出牌的做法,其实也是一种冲突。它不是嘉宾之间那种明线冲突,而是打破观众思维定式的暗线冲突。有冲突就会有讨论,当节目呈现出与观众预判不一样的走向,观众自然会讨论“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节目的发展为什么和我想的不一样”。
缺乏讨论度,不全赖节目
在饭圈,人们把那些只关注红团的粉丝叫做“红人粉”。但真要说起来,其实人人都是“红人粉”,讨论度越高的事物,关注的人就越多。许多人追综艺、讨论综艺,不光是因为对节目本身有多喜爱,也是因为不了解综艺就没法与他人产生舒适的社交话题——比如,全盛时期的秀综。
虽然《蘑菇屋》《桃花坞2》《向往6》,刚开播时的《姐姐3》《哥哥2》,以及如今正在热播的《脱口秀大会5》《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都不同程度地激起讨论水花,但从整体大盘情况来看,今年综艺的讨论热度较之往年实打实地下滑不少。
如前文所说,冲突是激发讨论的关键,但不是所有嘉宾都愿意牺牲自己换取话题度。尤其这几年网络审判烈度急剧上升,不仅明星嘉宾变得谨言慎行,就连恋综、职场综这类素人为主的节目里,冲突也变得越来越少。素人们身上的包袱越来越重,生怕行错说错就迎来网暴。
打破定式固然能引起观众热议与关注,然而大刀阔斧地改变也意味着承担相应风险。对于已经打出品牌效应的综N代来说,与其激进求变不如走安全牌,至少能留住那批死忠观众。作为新综的《蘑菇屋》能出现这么多意料之外的场面,也是因为在录制时谁也没想到这档节目真能红。
外部因素,比如今年剧集市场的火热,包括美剧的再度回潮,以及韩团在中国市场锲而不舍的耕耘,也一定程度分走了观众老爷对综艺的讨论额度。《人世间》《梦华录》《苍兰诀》等剧集热播,就算是为了和周围人有话题聊,也得追追看。这就是曾经被反复提及的“国民娱乐总时间”概念,娱乐时间此长彼消,时间有限的观众就会有所取舍。
同时囿于政策、市场原因,今年新老综艺也都不似往年大肆宣传。不少综艺静悄悄地播出、静悄悄地结束,观众压根不知道有这么档节目存在。
但追本溯源,还有一个硬糖君觉得最关键的原因。2022年,豆瓣各大娱乐小组的关停,对综艺讨论度的影响不可忽视。
不少网友吃综艺安利的主要阵地,就是豆瓣娱乐小组。豆瓣的匿名机制和论坛模式,给了用户畅所欲言的空间。豆瓣组员对综艺内容进行的精彩二次解读,是绝佳的安利教材。著名的“花学”(《花儿与少年》)“明学”(《中餐厅》),都是在这里诞生。微博上的营销号再对这些热帖来个搬运,一档综艺就此出圈。
但随着娱乐小组或关停或改名,非高强度冲浪的网友根本不知道新家在何方。即使找到了新家,也受到种种限制,无法再进行充分讨论与传播。
没了豆瓣娱乐小组这个优质话题原产地,那些综艺节目自己挖掘的传播点,总是不如群众智慧来得真实俏皮,营销号也变得无可搬运。娱乐论坛的偃旗息鼓,让综艺失去了社交货币属性。
对于文娱话题的产生与传播,微博是属于粉丝的,抖音、小红书是属于路人的,唯有全盛时期的“兔区”“八组”“友谊吧”是属于资深娱乐爱好者的。某种意义上,他们才是娱乐圈真正的意见领袖,可以为互联网生产观点、向身边人安利内容。
而如今举目四望,连讨论综艺的地方都没了,还何谈对综艺的讨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