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甲像普通观众一样追看自己编的剧 “很有烟火气,超出我想象”

首页 > 娱乐影视2022-11-28

电视剧《山河锦绣》正在央视一套播出,这部“土味”十足的扶贫题材农村剧目前收视领跑全时段。该剧编剧由甲也像普通观众一样正在追剧,并且看得“上头”,他分享感受时表示,《山河锦绣》的拍摄难度很大,既要艺术化表达脱贫攻坚,还要情感饱满,“如今看了成片,很有烟火气,拍得非常好看,超出了我的想象。”

剧本创作“时间紧、任务重”

《山河锦绣》的故事时间跨度近30年,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西部地区,赵、柳两个不同姓氏的村庄因为一场天灾合并成一个村子,村支书赵书和(李乃文饰)一心想改变家乡贫困的面貌,与年轻时的好友国文(王雷饰)、柳大满(胡明饰)为了摆脱贫困作出各种努力和尝试,两代人前赴后继投身扶贫事业,最终使村庄彻底摆脱了贫困。

由甲透露,自己接到《山河锦绣》的编剧任务是今年1月,剧组6月就要开机,他以“时间紧、任务重”来概括这次编剧工作,“按我以往的创作经历,没半年时间很难写出30集的初稿,这次的紧迫对我来说是第一次。”创作之初,由甲收集了大量文字素材、视频素材以及电话采访基层扶贫干部,剧组还邀请扶贫干部与编剧团队开会,当面探讨交流,国家乡村振兴局也提供了大量第一手鲜活素材。由甲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筛选,架构板块和人物,真正动笔是在今年3月。

因为时间紧,由甲写出分集大纲后,又加入了两个编剧,大家齐头并进写初稿。《山河锦绣》拍摄的两个半月时间里,由甲全程跟组,目睹了主创团队的辛苦创作过程:“余淳导演白天拍完戏,晚上12点找我商量明天的戏怎么弄。这样70多天下来,我几乎天天结合导演和演员的意见,反复修改剧本。有时一场戏马上要拍了,剧组到了现场还在调整。我觉得这个剧本凝聚了导演、演员很多的贡献,我们编剧的初稿只是提供了一个框架,很多东西都是在拍摄中完成的。”

史诗般展现脱贫攻坚历史

“全景式、立体化、史诗般展现脱贫攻坚历史”是《山河锦绣》的定位,这样一个剧作要求可以说非常高。由甲透露,主创为此煞费苦心,最终确定了要拉大纵深,“我们把时间拉到1992年,当时国家也在扶贫,有一个‘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就是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从那个时间起点,就可以呈现出史诗感和立体性,把扶贫、脱贫衔接乡村振兴,作一个史诗般的连接。”

对于这30年的故事,由甲坦言剧本后半部分更难写:“因为前面带了一种农村剧的基调,写贫困现状、贫困形成的原因,这种戏情感比较饱满、冲突比较激烈,但后面要呈现扶贫政策,描写国文等人物的执着、第一书记发挥的作用等内容,要写好难度很大,因为你要把它艺术化表达,还要情感饱满,不能丢失了烟火气。”

荧屏上的扶贫题材剧很多,由甲介绍,他们研究了很多扶贫剧,《山河锦绣》的特点在于讲述了制定扶贫政策的来龙去脉:“这个戏告诉观众,国家为什么要进行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攻坚的难度在哪里。比如,中西部22个省委书记、省长签军令状,跟打仗一样,我们在戏里都有表达;脱贫的成果还要由第三方评估验收,跟考试一样;不仅仅是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我们五级书记在同一个战壕里,大家上下同心、齐心协力,完成了将近一亿人的脱贫,这是减贫史上的奇迹。”

台前幕后主创合力求真

“真实”是观众对《山河锦绣》评价的高频词,“用陕西话说就是‘真实得很’,这让我很开心。”由甲表示,虽然之前没有写过这类农村题材,但自己周围都是陕西人,“我在陕西当过3年老师,虽然没有生活在陕西农村,也有一种陌生的熟悉感,我了解他们,我知道他们,我也知道农民的现状。”

《山河锦绣》接地气的呈现,由甲归功于导演余淳:“导演擅长拍生活剧,他对人物关系、对人物呈现有自己的心得,这给了我很多启发。从现在播出的情况看,没有白费劲,在剧本扎实的基础上,导演又下了很多功夫。”在由甲看来,《山河锦绣》做到了“三个真”,即演员的表演是真诚的,导演的创作是真挚的,直面贫困的状态是真实的。

《山河锦绣》集结了国内一流的创作团队。导演余淳曾执导《石头开花》等剧,导演吕紫伯曾执导《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由甲携手韦言、吴海中担任编剧,李乃文、王雷、颜丙燕、胡明、姜冠南、苏青、张嘉益、丁勇岱、马少骅、张志坚等塑造过众多经典角色的实力派演员参演。

由甲说,这部剧的成功离不开导演的二度创作和把控,离不开演员,大多数演员都是陕西演员,他们了解陕西农村和陕西文化,所以身上有那种真实的气息,没有表演痕迹,“《山河锦绣》凝聚了全体演职人员的心血,是大家通力合作齐心协力的结果,作为其中一员,我感到骄傲。” (记者 邱伟)

上一篇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