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温:希望让人自由

首页 > 娱乐影视2022-10-21

文 | 爱猫小说家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特别久远了。

这应该是艺考编导生的必备电影合集中的一部,也许不是,年纪小的时候看也许看不懂,年纪大的时候看完后就只剩惊叹了。

它就像一首经典的老歌,音乐想起就无限回忆,结尾时意犹未尽。

1994年上映,由弗兰克·德拉邦特编剧并执导的《肖申克的救赎》,当年它被同年竞争奥斯卡的《阿甘正传》盖去锋芒,直到后来经历了十年二十年的沧桑过后,它却成为了全球无数观众和创作者最爱的电影。

不必多说,单凭在豆瓣上9.7的高分就知道,它告诉我们,这是一部充满希望与力量的电影,并且陪伴了很多人走出人生的至暗时刻。

电影里说,希望让人自由。这么多年在豆瓣Top250位居第一,它真正感染观众的是什么?

“自由不在外面,而在于内心。”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埃德温·金的中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收录于小说合集《四季奇谭》中,副标题为“春天的希望”。

该片于1994年9月23日在美国公映。1995年获得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中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七项提名。

电影讲述了一场谋杀案使银行家安迪(蒂姆•罗宾斯 Tim Robbins 饰)蒙冤入狱,谋杀妻子及其情人的指控将囚禁他终生,在肖申克监狱服刑。

安迪在肖申克监狱的首次现身就让监狱“大哥”瑞德(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饰)对他另眼相看。瑞德帮助他搞到一把石锤和一幅女明星海报,两人渐成患难之交。

很快,安迪在监狱里大显其才,担当监狱图书管理员,并利用自己的金融知识帮助监狱官避税,引起了典狱长的注意,被招致麾下帮助典狱长洗黑钱。偶然一次,他得知一名新入狱的小偷能够作证帮他洗脱谋杀罪。

燃起一丝希望的安迪找到了典狱长,希望他能帮自己翻案。阴险伪善的狱长假装答应安迪,背后却派人杀死小偷这唯一的证人,让他唯一能合法出狱的希望泯灭。

沮丧的安迪并没有绝望,在一个电闪雷鸣的风雨夜,一场暗藏几十年的越狱计划让他自我救赎,重获自由!老朋友瑞德在他的鼓舞和帮助下,也勇敢地奔向自由。

导演兼编剧 弗兰克·德拉邦特在这部电影中对电影语言的表达有极其精确的掌控,并且获得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影迷粉丝,受到无数电影爱好者和学习者的敬仰。

当重温这部经典电影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怀念,因为每一次看它,都觉得肖申克监狱都在教会我们一些人生道理,并将电影中有关人性、欲望、暴力的隐喻统统呈现在荧幕中,里面的安迪,则肩负了‘救赎’的使命。

这是多么「励志」的一部电影:

在经历被诬陷、被欺辱的厄运后,成功越狱,涅槃重生。“英雄故事”落幕后,他的生平过往,会在我们心里撒下种子,在岁月中生出一片花园。就像它所表达的“自我救赎”精神,鼓励了不少深陷绝望的人,走出困境。

从安迪被宣判入狱,到进入监狱生活,一切都描述的十分细节,几乎告知我们一切有关肖申克的黑暗,但也很好的让安迪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在到达肖申克的第一晚,他就亲眼看见因极度恐惧而大声喊冤的新人被狱警哈德利活活打死;在这样极度压抑的环境下,他还是控制情绪、沉稳内心,尽量在充斥着变态与暴徒的监狱里,活成空气。

他面对谩骂始终面不改色,甚至可以一个月不和任何人说话;拒人千里之外,被嘲讽为“耍酷的菜鸟”。

“安迪,就这样孤独地开启了他的新生,全盘接纳了命运的安排。”

别被‘体制化’

因为影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说安迪是如何在肖申克中生存的,我对监狱的认知很浅,但觉得一句影评说的很对:保持进步,不能被体制化。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s on them. That is institution alized."

这些墙很有趣。监狱是一个怪地方。刚入狱的时候,你对监狱恨之入骨;时间久了之后,你会无比依赖这里,这就是"体制化"。

如果你想要真的懂其中‘体制化’的影响,那就是安迪在得知自己被囚禁在肖申克监狱50年后“终于”得到了假释却失声痛哭的时候,“体制化”的毁灭力也许才刚刚深入人心吧。

是什么让本有获得清白机会得以释放机会的安迪在入狱十五年的时候感受到了无力感?

他刚入狱本就将心中的不甘藏在心底,平静而坚韧地活着,但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就在这个时候,决定他人生走向的目击者,出现了。

可诺顿却为了一己私利,枪杀了这个唯一的证人,还威胁安迪继续臣服于他。证人的死,让安迪顿悟了:肖申克没有他想要的正义,他必须逃离。

后来的安迪决定放手一搏:他一边佯装臣服于诺顿,一边加快了越狱的步伐;在替诺顿洗钱的时候,安迪制造了一个“假人”,这个“假身份”会是他出狱后的新身份。

此外,他收集诺顿的犯罪证据,为自己的后半生铺好去路。最重要的是,挖了二十多年的隧道,终于挖通了。在证人汤米死去的第8年,安迪选择在一个雷雨夜,从囚室挖到隧道,爬到下水道,并在恶臭中继续爬行了500米,终于重获自由。

他在暴雨将自己身上的泥污冲刷干净,这些年的污浊与委屈终于得以释放,他走入世界。安迪利用新身份,在缅因国际银行转走了诺顿37万美元作为他的酬劳,离开美国前,他将诺顿贪污、杀人的罪证寄去了报社,后来诺顿迫于压力开枪自杀了。

他还给好朋友瑞德留下了去找他的路费,这一切的一切在瑞德眼里,简直像个奇迹。他说:“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安迪,这个传奇的男人,从一眼能看到底的人生里,竟熬出了一个未来,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风景。

“大多数人注定会被体制化,不自觉地扮演着布鲁克或者瑞德一样的角色。当然也会有像安迪一样的人,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对自由的无尽向往,不仅在监狱中完成了许多普通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最终更是能逃离监狱重获自由。”

“能力是逃脱体制化的工具,它左右着离开体制化时的策略,但真正决定能否脱离体制化的,是不断的进步。”

写在最后

有人说,电影中,这样的‘英雄’被观众偏爱着,就像如今的一些很火的短剧,‘爽’剧比平凡的生活更容易获得关注;《肖申克的救赎》仿佛“神话”:前一刻,他是波兰特银行副总裁,绝对的成功人士;后一秒,他卷入妻子死亡的谋杀案,被诬陷为“冷血杀人犯”。

但最后,希望与自由,才是电影一直传递的「信仰」。

直观来讲,很多人会觉得安迪是在得知自己清白的时候才有对自由的觉醒,但等重复观看琢磨后,其实他一直没有失去对自由的希望。

美国“教育之父”诺亚•韦伯斯特曾说:“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

也许,电影中的这些镜头语言与真实生活存在着偏差,可不变的是,当我们陷入困境时,不妨学习安迪那般吧,先收敛锋芒,待到时机成熟再寻找出路,不要陷入无用的不知所措里。

上一篇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