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艺术攀高峰 精品爆款频涌现

首页 > 娱乐影视2022-10-21

近十年来,我国舞台艺术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代,创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涌现出了众多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市场性,广受专家好评和群众喜爱的精品爆款剧目,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双丰收,“大戏看北京”的文化名片也更加闪亮。

舞剧《天路》《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不仅荣获“文华大奖”,而且全国各地巡演皆票房火爆;北京人艺话剧《茶馆》《窝头会馆》引发观众排长队购票;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法源寺》引起轰动;昆曲《红楼梦》、京剧《大宅门》、评剧《母亲》、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曲剧《茶馆》……

各个剧种百花齐放,屡获殊荣,叫好又叫座;芭蕾舞剧《牡丹亭》还走出了国门,跳上了各大国际艺术节的舞台……

这些“现象级”舞台佳作,不仅彰显出我国文艺创作的文化自信,也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场。

  多元演绎传统文化有创新

2021年,两件珍贵的文物先后以舞剧的形式搬上了舞台。一部是根据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地织锦护臂,改编成为舞剧《五星出东方》;另一部则是根据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改编成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两部舞剧都荣获了文华奖,演出时一票难求。

《孔子》《李白》《杜甫》《牡丹亭》《红楼梦》等爆款舞剧也都将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情趣完美融合,让文艺“国潮”成为文化热潮。中国文化先贤们还不断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成为话剧《李白》《杜甫》,音乐剧《苏东坡》、昆剧《国风》等不同艺术门类的舞台主角。话剧《窦娥》《新西厢》则以年轻人的当代视角,为传统经典赋予新时代的艺术张力。

中国现当代经典剧作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各种不同风格、不同视角的新排《雷雨》和《茶馆》演出,以更多元、更大胆、更具探索精神的方式重新解读和诠释曹禺和老舍的剧本,并且与国际接轨,走向了世界舞台。

改编经典文学名著成潮流

众多具有时代精神和经典价值的中国文学名著,为当代舞台艺术生产提供了丰厚的馈赠和创作的源泉,不断被各院团以不同艺术风格呈现在戏剧舞台之上,反映民族巨变,书写人民史诗,讲好中国故事,呈现出了丰富立体的中华民族形象。

从萧红的《生死场》、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李碧华的《青蛇》,到老舍的《四世同堂》、李敖的《北京法源寺》……田沁鑫导演将这些经典小说改编成话剧,在舞台语汇、表现形式、思想深度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创新和表达,赢得口碑和票房双丰收。能导能演的戏剧人方旭将《猫城记》《离婚》《我这一辈子》《二马》《牛天赐》等一系列老舍经典小说先后搬上了戏剧舞台,被称为“老舍专业户”。

鼓楼西剧场邀请牟森和丁一滕两位不同年龄段导演分别将刘震云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排演成各有千秋的舞台剧。驱动文化特邀国际戏剧导演陆帕大胆改编鲁迅和史铁生的小说,献上了让观众耳目一新的《狂人日记》和《酗酒者莫非》。陕西人艺则立足本土文化,先后将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彦的《主角》三部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陕西作家名著搬上戏剧舞台,广受观众好评。

原创主旋律题材硕果累累

在众多原创舞台艺术作品中,主旋律题材创作不断开掘表达视角、拓展艺术手法、创新表现手段,呈现出绚烂多彩的局面。很多剧目受到众多观众尤其是年青一代观众喜爱,成为好评如潮的爆款。

北京人艺话剧《窝头会馆》,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凸显了北京人艺特色和京味文化。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的重点剧目《香山之夜》以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一场“超时空心灵对话”回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社区居委会》聚焦社区工作者,以小见大,用普通人身边事讲述有温度的故事。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谷文昌》《三湾,那一夜》《英雄时代》《红色的起点》《直播开国大典》《抗战中的文艺》等一系列主旋律题材作品,不同的内容题材和艺术手法,并和高科技手段相结合,感动人心,触及灵魂。

京剧《党的女儿》《江姐》《李大钊》《石评梅》《风华正茂》、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昆曲《飞夺泸定桥》等作品,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精神。国家大剧院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青藏铁路建成通车12周年创排的舞剧《天路》,聚焦宁夏西海固人民脱贫变迁史的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北京演艺集团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创作的献礼之作《在远方》;多家文化单位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创作的原创话剧《上甘岭》;以及荣获文华奖的爆款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都让主旋律题材在艺术舞台上结出累累硕果。(记者 王润)

专家观点

文艺创作破圈突围,新型业态破土吐绿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根铸魂、守正创新,成为近十年来中国舞台艺术前行奋进的鲜明坐标和理论支撑。文艺创作破圈突围,新型业态破土吐绿,构成了新时代中国演艺事业斑斓多姿千帆竞秀的壮丽景观。

北京市在文艺创作方面成绩斐然,整合艺术资源、营造艺术氛围、创造艺术精品、打造地区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中心,影响力不断彰显,“大戏看北京”的文化品牌也愈发深入人心。国家级文艺院团恪守“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准则,力作不断涌现。众多艺术创作生产营销的生力军,也以鲜活的动能、灵便的身姿和体量、数量、质量的厚积薄发,在新时代的中国演艺界壮观集结。

疫情袭来,中国演艺界不仅坚持创作,而且全面提速线上线下联动,知难而上、稳中求进,在防范疫情的特殊时期,拓展艺术维度,开辟出演艺事业的新天地。多元发展纵横交错的新境界,为新时代中国演艺十年交出了一份令人心动、感动的答卷。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 宋官林

上一篇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