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的脱口秀又一次“破圈”了。
12月20日晚,由笑果文化和人民网上海频道联合出品的脱口秀行业全景纪录片《“见笑” ——笑有引力》上线;一天后,在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指导下,国内首个脱口秀演出市场规范发展倡议书正式发布。
从一句句爆梗金句,到趋向深度的行业纪录片,再到演出市场规范发展倡议书,几年前尚属小众的脱口秀文化,正在用多样的方式突破圈层走进大众视野。脱口秀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年轻的文化产品,如何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为大众带来更多笑声?这些脱口秀行业的从业者们,似乎已在用行动写出答案。
源于热爱,成于坚守
“这就是一堆年轻人,为了一个自己根本觉得不靠谱的梦想,一直埋头苦干,结果发现真成了。他们自己每个人都吓了一跳……”
12月20日晚,当《“见笑”——笑有引力》在腾讯、B站上线,大张伟在纪录片中的一番感慨,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
第一集的片名也引人为笑。《意义都是事后总结的》,如果回看这几年脱口秀的发展,这个标题用来形容整个行业的历史都相当贴切。回顾过往,国内脱口秀甚至经历过很长一段无人问津的荒芜时期。2015年,脱口秀演员周奇墨还只能守在电影院等放映结束后,期待观众留下来听他表演;伟大爷在洗浴中心讲脱口秀,之后为了讲脱口秀干脆自己开俱乐部;张博洋上台讲脱口秀还要交钱……事实上,几乎所有脱口秀演员都曾有过类似经历,只因为热爱讲脱口秀这件事,是坚持下来的唯一动力。
直到2017年初《吐槽大会》上线,紧接着《脱口秀大会》上线,线上综艺以大众更为接受的方式,为行业带来巨大推动力,全新的形式与勃兴的互联网文化传播深度结合,使脱口秀走进了万千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也让脱口秀站进了大众文化的聚光灯。
这些粉丝们或许并不陌生的“历史”,背后的真实故事却少有外人所知。于是,纪录片中的真实记录才更有其价值。为什么会做《脱口秀大会》?从逻辑上讲脱口秀不适合比赛怎么办?今年屡上热搜的《脱口秀大会》第五季录制背后发生了些什么?舞台上的脱口秀演员们生活中是什么样……脱口秀兴起中的幕后故事,逐一揭开面纱。
当千万粉丝被鸟鸟的“中悲大悲超大悲”俘获,被邱瑞的“三块九防滑拖鞋”逗笑,被庞博的“18岁的我自己”打动……其背后不仅精心打磨的文本,更有着一群人努力做一件事的坚持。“你全力以赴的帮他,他也在全力以赴的帮你,你更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互相激发,我们做了一件挺大的事。”杨笠在纪录片中说道。
正是由于这份源于热爱,成于坚守的纯粹,使脱口秀不断给予人表达发声与治愈自己的机会,也成为更多人生活的解药。
行业前行,要共鸣、更要规范
尽管李诞对从业人员不足仍然忧心,但在聚光灯下的中国脱口秀行业,依然快速发展起来。
据《脱口秀营销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脱口秀线下演出票房收入共 2.24 亿,全国线下演出观众达 220 万。虽然与电影等大众文娱相比,规模并不算巨大,但横向对比已是“飞速”。
行稳方能致远,新兴的脱口秀行业若想获得观众持久的喜爱,离不开规范与行业从业者们的自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2月21日,在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指导下,笑果文化、单立人喜剧、笑嘛喜剧等全国13家喜剧俱乐部,联合发布《促进脱口秀演出市场规范发展倡议书》,这在中国脱口秀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份中国脱口秀行业的第一份倡议书,更像一个全新的起点。对于在短短数年间经历了从不为人知到火爆全网,从小酒吧到千人舞台的脱口秀从业者们来说,当脱口秀已成为一种全社会关注的文化现象,不断自省与自律,思考如何实现更加健康、稳定、持久的发展,已是必然。
牢记文化担当与职责使命、注重保护内容原创、发掘培养喜剧人才……8项倡议涵盖了塑造健康行业所需的方方面面,也为行业未来的发展点明了方向。
任何一个行业的成功,离不开三个永恒的概念“人、货、场”,对应于脱口秀行业,正是人才培养、内容创作和演出市场。显然,在这13家国内头部脱口秀俱乐部看来,更完善的原创保护机制、更包容的培养体系、更规范的演出经营行为,无疑是脱口秀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立身之本”。
那么,未来中国脱口秀行业应该什么样?诚如李诞所说,最好的是,“全国主要城市必须有俱乐部,从业人员要有一定规模,要有脱口秀演员的上升通道。”
事实上,这一期望正在国内成为现实。越来越多俱乐部涌现,线下开放麦和小剧场演出才有根基;有了固定演出场地和演出计划,才能沉淀忠实观众;有了观众,才有可能形成一定市场规模,脱口秀的行业根基更加稳固。
一个有生命力的行业需要增长纳新,也需要不断锤炼身体保持健康,在这个过程中,甚至会有疼痛、质疑与反复,但就像倡议书中所说,“我们相信,只要大家携手同行,守住行业底线,担起行业责任,推动行业进步,脱口秀将会给更多的观众带来快乐,脱口秀演出市场也将不断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