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精心修改打磨的舞剧《嫦娥》将亮相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上海歌剧院供图 制图:冯晓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嫦娥奔月”传说流传至今,不仅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动人典故,亦是舞台艺术家们的灵感源泉。今晚,作为“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舞台艺术展演重磅演出之一,经过精心修改打磨的舞剧《嫦娥》将亮相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的演员们用肢体代替言语,在舞蹈世界中与神话人物隔空交流。
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寻经典IP,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成为当下艺术创作的一种走向。神话故事与现代表达相结合,如何让年轻观众走近古老神话?“创世神话寄托着中国人对情感、对善良等的价值判断和美好期许,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宝库。”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编导、国家一级导演马涛认为,海派艺术的创作核心就是兼容并蓄、融汇东西。“我们通过虚实结合的东方美学、诗意化的人物诠释、当代化的肢体语言,与中华创世神话、古典文学诗歌进行对话、碰撞、解构、融合,期待《嫦娥》不仅符合当下的审美,还能勾连现代人的情感世界。”
传说与现实交汇,中华创世神话被世界倾听
古往今来,月亮都被赋予着各种唯美的遐思。“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于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成为人们寄托思念的象征。舞剧《嫦娥》以现代人的视角演绎这个古老神话,跨越千年的爱恋幻化为舞蹈,让观众对后羿与嫦娥的羁绊有更具象化的理解。
2020年首演时,《嫦娥》多元的肢体语言,舞美、灯光、音响及多媒体相互交融的艺术化表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舞剧片段曾入选央视中秋晚会,主题音乐还被“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宣传片选用——中华创世神话被世界倾听。
在千古流传的奔月故事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令人心醉的动人诗篇里,饱含着中华文化最浪漫的月夜遐思。“嫦娥奔月的故事,让月亮拥有了永恒的生命与灵魂。”在马涛看来,创世神话连接古今,让人与天有了对话的方式。“月光照进神话人物的眼眸和心灵,化作传说和诗句叩动着今人的心弦。今天,我们以舞剧的形式将神话故事呈现在舞台上,正是延续传递着这份美好情感。”
今晚,舞剧《嫦娥》焕新归来,更聚焦“嫦娥”人物本身。“我们不仅重新梳理了主线故事,更突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马涛希望通过舞剧故事,让神话传说与现代观众产生更多情感共鸣。“嫦娥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遥相呼应,月亮规律的圆缺变化暗合人生世事无常、唯爱可永恒之境。”
融入戏曲韵味,描摹“寂寞嫦娥舒广袖”的意境
神话,是中华先民的心灵之梦。“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引领着观者穿越时空寻绎文明源头的脚步,也激扬着创作者追本溯源探索文化根脉的热情。马涛认为,中华创世神话足以与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媲美,单是一部奇幻的《山海经》就可为艺术创作提供丰沃养料。
这两天,舞剧《嫦娥》正在进行紧张的合成彩排。首演时受到观众喜爱的代表性舞段《月光爱情双人舞》《月宫仙女舞》《思念爱情四人舞》此次进行了全面修改。“在我的构想中,嫦娥与后羿之间并非普通的小情小爱——‘后羿射日’是人类挑战自然的英雄故事,‘嫦娥奔月’则是介于人和神之间的美丽传说。”马涛透露,精心打磨的《月光爱情双人舞》不仅讲求舞者肢体线条的美感,更要凸显庄严神圣的使命感。
记者走进排练厅探班时发现,青年演员们正在排练《月宫仙女舞》等舞段,纯净唯美的美学风格、融通中西的舞蹈语汇让人眼前一亮。马涛告诉记者,“月宫仙女”以传统文化中的东方仙女为创作原型,糅杂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戏曲的元素,通过舞者肢体的柔美线条,再现神话中云间缥缈婀娜的仙女形象。“在修改《嫦娥》前,我正巧参与了全本《牡丹亭》的创排,昆曲唯美婉约的特质带给我许多启示。当时我就在思考,以当代编舞的方式,在舞蹈语汇中融入传统戏曲韵味,能否描摹出‘寂寞嫦娥舒广袖’的意境。《嫦娥》为我们提供了艺术创新的舞台,期待观众走进剧场,走进瑰丽多彩的中华创世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