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闳:中国海外留学第一人,耶鲁大学第一个毕业的中国人

2022-12-01 10:49:39

容闳:中国海外留学第一人,耶鲁大学第一个毕业的中国人

前言

资料显示,截止2021年,我国出国留学生已经超过70万人/年,此数据也正以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

在现代人的眼中,对出国留学一事已经习以为常,但又有谁知道,在一百五十多年前,一批30人的留学生队伍竟难以凑齐。

思想的差异,时代的不同,出现这样的局面我们不难理解,如果你在那个年代,想必也会如此。

但有这样一个人,决心要让中国青年能够享受西方教育,使落后不堪的旧中国得以复兴,实现国家的文明富强。

图丨容闳

他以一己之力,拉开中国学生海外留学序幕,却被世人遗忘近百年,他就是中国海外留学第一人,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

当然,他的贡献远远不止于此,在中国近代史的长河中,我们随时能都看到他那为民族富强而坚持不懈的身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同走近中国近代化事业先驱容闳的一生。

一、赴美留学,开阔视野

1828年,容闳出生在广东香山县南屏村的一户贫苦家庭,为了养活一家人,父亲选择了外出打工,跟家人经常聚少离多。

虽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容闳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十分关心,在容闳7岁时,父亲便将他送到了澳门的一所教会学校上学。

这所学校是当时由英国传教士所办,为了吸引中国人入教,这所学校并不收取任何费用。

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并不接受这些由教会创办的学校,尤其是外国人创办的,更为排斥。

在普通民众看来,科举才是走向仕途,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径,容闳的父母显然违背了这一历史潮流,但正因如此,才使得他今后的人生能够与众不同。

在这所教堂里,容闳学习了《圣经》、英语以及大量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让他对英语、地理、化学、物理等课程有了初步了解。

六年的学习时间转瞬即逝,见识过先进文化的容闳久久无法释怀,他不愿失去这睁眼看世界的机会。

1846年的一天,校长布朗因为个人身体原因准备返回美国,但是他希望能够带几位中国学生前去美国,继续完成未完成的学业。

图丨容闳故里

听到这一消息,容闳不假思索地站了出来,他不愿放弃进一步接触先进思想文化的机会。

当家人得知这一消息后,母亲沉默了许久,她舍不得自己的孩子,但最终还是同意了。

1847年初,容闳与另外两名同学跟随布朗校长,登上了帆船,从黄埔港出发,前往大洋彼岸的美国,众人的心中充满着憧憬。

在近三个月的航行里,容闳第一次见识到大海上的风暴,他曾这样形容那一次次的波涛汹涌:

“狂风哀嚎呼啸,仿佛有一群看不见的幽灵在我们身后怒吼。在漆黑的夜里,船桅和船桁顶端的电灯前后左右不停地摇晃,宛若无数的冥灯在黑夜中飘荡。”

当时的中国,正值鸦片战争爆发,无数外国侵略者正在蚕食着中华民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加深了中国人民的国仇家恨,正如容闳在大海上见到的风暴,又何尝不是席卷中华民族的“风暴”?

他想要改变这一切。

4月12日,容闳一行人历经波涛,终于安全抵达美国的纽约港,并在此稍做短暂的休息。

当时的纽约虽没有现在这样繁华,但其先进程度,却还是给容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人知道,此时的容闳已经在心中默默下定决心,他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比这更加繁华。

几日后,一行人前往马萨诸塞州,布朗为容闳三人在孟松学校注册了学籍,期间这三位中国青年暂时居住在了布朗母亲的家中。

在孟松学校学习期间,这三位中国青年接受到了更为先进的教育,这是他们之前在中国从未见识过的知识,开阔眼界的同时,他们也为之沉醉。

图丨孟松学校

第二年,其中一位中国青年因身体原因选择了回国,结束了留学生涯。

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毕业后另一名中国青年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当初的三位少年至此各自奔向了不同的生活。

起初,容闳计划在完成孟松学校的学习便返回祖国,但是毕业后他才发现,接受先进思想的机会来之不易,他想要继续探索。

1850年,容闳顺利考入耶鲁大学,成为了耶鲁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学生。

初入耶鲁,耶鲁大学的学生们对这位黄色皮肤的亚洲面孔产生了“好奇”,对此,容闳并不关心,在他的心中,只要能够吸取先进思想文化,即使被他人冷嘲热讽,也不足为道。

除此之外,容闳不得不去面对那高昂的学费,这对于一位贫苦出身的青年来说,实在负担不起,此事令他愁闷不堪。

有一次,当地的教会表示愿意资助他完成学业,但容闳必选答应他们一个要求,就是毕业后回到中国传教。

对于教会的要求,容闳没有办法答应,他拒绝了对方。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虽然穷,但是热爱自由,日后我只会选择对祖国最有益的工作。”

后来,在布朗的帮助下,容闳得到了当地一所基金会的资助,得以解决燃眉之急,在日后的学习中,容闳在学员中做过许多兼职,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异国他乡求学。

在耶鲁的校园里,容闳更加系统地学习了英语、法语、德语、数学、科学、历史等学科,每当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他都会追着教授或者身边的同学请教,尽力克服学业上的挑战。

并且,在耶鲁大学举行的橄榄球比赛时,容闳也积极参加,并在关键时刻触底得分,帮助新生队取得耶鲁大学历史上的第一次胜利。

图丨耶鲁大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容闳开始逐渐适应耶鲁大学的生活,周围原来对他冷眼相看的外国同学们,也逐渐改变对他的态度,日子在一天天的变好。

与此同时,在容闳的内心深处,仍在时时刻刻想着远在大洋彼岸的祖国,他该做些什么,才能改变祖国落后的模样?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他似乎找到了答案。

容闳说过:“中国的年轻人,应该同我一样能够享受先进教育的利益,如此一来,中国才能得以复兴,成为文明富强之国。”

而这也成了他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为他未来的人生指明方向。

二、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1854年,容闳顺利从耶鲁大学毕业,带着自己报效祖国,改变中国教育的理想,在第一时间,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离国8年之久,当他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时,眼前的一幕令他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在各国列强的瓜分下,中国已经变得“残破不堪”,容闳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又重了许多。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容闳先后在广州担任了美国驻华代理秘书,通译、翻译等职务,凭借工作的优势,他渐渐积累下了不少人脉。

但即便如此,容闳想要实现改变中国教育,促进国家复兴的目标还是极为困难,他需要一个机遇,一个能够祝他一臂之力的机遇。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容闳将希望寄托在了“太平天国运动”上。

在乱世之中,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容闳有他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容闳在之前的工作中,与洪仁玕相识,虽然两人之间的关系算不上紧密,但他通过相处发现,洪仁玕此人思想开放,也许会对自己想要“改造中国”的想法给予支持。

图丨干王洪仁玕

而洪仁玕与洪秀全之间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后来又被封为干王,如果能够得到他的支持,定能够起到锦上添花般的效果。

最后经过一番周折,容闳于1860年11月18日抵达天京(今南京),与洪仁玕相见。

容闳一刻也不愿耽误,当即便说出了自己的“现代化”建国之策,对于容闳所说的这些颠覆性十足的意见,洪仁玕当即并没有做出回应,而是在几日之后,才做出了回复。

洪仁玕告诉容闳,他的这些建议自己能够理解,但是绝大多数人并不能够接受,得不到他人的支持,此事自然很难办成,但愿意授予他四等爵位,然而这并不是容闳的本意。

容闳没有做过多的停留,在向洪仁玕表示感谢之后,便离开了天京。

的确,接受过先进文化教育的容闳受到了冷落,对于他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很难被人接受,如此一来,他即便心中有再多的力量,也都难有用武之地。

然而就在容闳一筹莫展之际,新的机遇却再次找上了他。

1863年,“洋务运动”已经开启2个年头,容闳收到了来自曾国藩的邀请,希望他能够为创办现代化工厂出力,并且为了表示诚意,曾国藩分别请多人为容闳寄信,这一点让容闳很受感动。

并且容闳认为,如果今后能够得到名臣曾国藩的帮助,一定能够促进他报效祖国计划的实现,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刻赶到了安庆。

曾国藩热情地接待了这位留学归来的高材生,别与他一起讨论了一些建厂事项。

图丨江南机器制造局

在交谈中,容闳得知曾国藩想要在中国建设一座生产武器的工厂,这令他感到欣慰,毕竟终于有人发现了“现代化”的重要性,但是他并不赞同制造成产武器的工厂,而是认为应该建设“母厂”,也就是所谓的“制器之器”。

容闳的建议得到了曾国藩的理解和支持,并将此重任全权交予容闳办理。

得到认可后,容闳带着曾国藩的重托启程再次前往美国,购置办厂机器,后来由他主持建设的工厂,正是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后来在这座工厂中,不仅生产出了能够制造武器的机器,并且还生产出了可以制造农具、器具等民用工具的机器。

不得不说,容闳的超前认知,为中国的现代化工业提供了基础,使其拥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与此同时,在容闳的心中,还一直埋藏着另一件促进国家进步的大事,那就是派遣学生出国留学,让更过的中国青年能够和他一样接受先进的思想文化教育,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先进人才。

然而,想要办成此事,他将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和阻力。

三、教育为本,留学先驱

“以西方之学术灌溉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曾一直是容闳心中之理想,也是他通过自身经历所总结出的“救国之策”。

早在回国之际,容闳便想要实现自己的这一目标,但苦于没人支持,才迟迟未能实现,如今,有了曾国藩这位大人物的支持,实现自己的抱负也就能够变得“轻松”起来。

容闳在办厂这一事情上为曾国藩解决了不少麻烦,取得的成果世人有目共睹,他也因此受到了曾国藩的大力表扬。

图丨曾国藩

后来,在曾国藩的力保之下,容闳被授予了江苏省候补同知,主要从事“通事译员”一职,官位五品,也算是有了一定的实力。

容闳曾找到曾国藩,建议应该选派一批中国青年学生赴美留学,以此来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从而将先进的文化带回中国,再进行传教,这样一来便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然而对于容闳这超前的见解,曾国藩并没有当即表示同意,在他看来,将青年学生派往西方国家,其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再加上时代的影响,此事实属难办,这正是容闳一直担心的问题,但他并没就此放弃这离成功最近的一次机遇。

1970年秋,曾国藩与丁日昌等大臣前往天津办案,由于其中牵扯到了外国人,便叫来容闳担任翻译。

期间,容闳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丁日昌,希望由他出面再次向曾国藩谏言此事。

丁日昌对此事表示感兴趣,因为他正在研究筹建海军事宜,如果能够得到一批留洋学子的帮助,便可以更好地促成此事。

日后,丁日昌便多次与曾国藩以及其他大臣商谈此事,容闳也没有闲着,他也在反复劝说,丁日昌和容闳两人的不懈终于让曾国藩改变了想法,表示愿意向朝廷请奏派遣留学生。

曾国藩上奏派遣学童前往西方各国留学,结果两日后,便遭到的清廷的驳回,这在容闳的意料之中。

后来,由李鸿章出面,与曾国藩等多位大臣联名上奏,表明了此次计划更多的细节,以及由上海海关出资相关经费,并明确指出将学童派往美国。

当时正值清廷与美国建立友好关系之际,再加上容闳对美国的文化教育有着基本的了解,天时地利人和,使得此事有了更多成功的可能性。

图丨第一批留美幼童合影

果然,清廷对此事给予了通过,并由陈兰彬任出洋局委员、容闳为副委员。

按照这次计划,清廷准备挑选120名学童,每批30人,分4年分批派往美国留学,并且全部费用都由清廷支付。

这样的条件令容闳感到欣慰,毕竟这比他当年留学的情况已经要好得多,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面对这样的政策,竟然没有人愿意去!

对于这样的局面其实并不难理解,毕竟当时的人们还滞留在四书五经,科举致仕的时代,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远赴异国他乡求学。

甚至人们会认为,出国留学是有辱门楣之举,只有那些在国内待不下去的人,才会选择出国。

眼看截止期限即将到来,为了尽快凑齐这第一批的30名学童,容闳以及其他大臣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总算是凑够了人数。

1872年8月,载着首批30名赴美留学生的轮船从上海启程,前往美国,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篇章。

四、屡次变革,屡次失败

为了为中国首批留学生们提供便利的生活,让他们能够在异国他乡有更多的精力学习,容闳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他不想让选择留学的孩子们再次感受到他当年的无助。

容闳将美国康涅狄格州的首府哈特福德,选为幼童出洋肄业局(由曾国藩向清廷提议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的驻美总部所在地。

这里曾是美国的工业重镇,是机器制造业的中心,这也是容闳选择这里的原因。

并且,容闳还在当地发布消息,征求当地有能力的家庭来接待中国留学生,解决了孩子们的住宿问题,并且这些家庭还能够获取清廷的资金补偿。

图丨留美幼童在美国的生活

在美国留学的日子里,中国留学生们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文化,掌握了英语,并且开始逐渐融入了美国社会中去。

为了能够更好的与当地人生活,这些留学生们选择脱去了长袍,剪去了长辫,孩子们正在逐步向着现代化“迈进”,但是却不知他们的这些举动,竟然会让留学计划付诸东流。

留学生们渐渐习惯了他国的文化习俗,这在容闳看来极为正常,毕竟这也是他提出此计划的目的,但在一些清廷官员的眼中,留学生们的这些行为却是“大逆不道”的表现。

为此,清廷中产生了水火不容的两派,一面支持“留学生计划”,认为这样能够让中国获取先进的文化,而另一面则极力反对,认为留学生会被美国人利用,从而威胁到中国的发展。

并且,容闳在留学之际已经获取了美国国籍,在保守派的眼中,他就是一个不怀好意的美国人,而“留学生计划”也是他阻碍中国发展的阴谋之一。

更致命的是,后来中国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巨变,美国人开始肆意驱赶中国人,并且单方面废除掉了《中美条约》中的移民款项,这令清廷颜面扫地。

种种不利因素,被保守派加以利用,即便容闳等人极力反对,但仍无济于事,清廷决定撤回赴美留学生。

1881年8起,赴美留学的中国留学生被安排分批回国,至此,留学生的命运被迫画上句号,而容闳心心念念的“教育兴国”计划也宣告破裂。

“留学生计划”的破产,对于容闳来说无疑是致命地打击,但是他并没有就此跌倒,而是继续投身到中国的建设中去。

图丨1890年留美幼童合影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远在大洋彼岸的容闳在第一时间给张之洞写信,希望能够回国效力,张之洞立即同意了他的请求。

容闳马不停蹄地赶到南京,与张之洞会面,并提出了一系列兴国之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设国家银行和修建全国铁路,但很可惜并没有被采纳。

容闳不由得感叹,清廷竟然会腐败到如此地步,制度变革已经迫在眉睫,也就在此时,维新派的出现让他眼前一亮,已经年过七旬的他立刻投身到了维新运动中去。

然而,要想改变一个国家已存在多年的政策谈何容易,那些被维新派侵犯到利益的顽固派并没有选择坐以待毙,新旧两派已经到了刀兵相见的地步。

1898年9月21日,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突然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遭到通缉,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容闳因参与维新运动,也被清廷通缉,最后躲到租界才逃过了官兵的追杀。

屡次变革,屡次失败,就在这位已经年过古稀的容闳认为自己此生再也看不到希望时,一股新的革命力量开始崛起。

维新运动结束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开始活跃在历史舞台,在由上海前往日本的邮轮上,容闳与孙中山首次相遇,两人畅谈国事,相见恨晚。

孙中山对待革命的态度让容闳无比认同,此时的他便已经下定决心,要在残留之际,拼尽自己的全力去助力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当时,一些革命党人计划在革命成功之后推举容闳为政府大总统,但是遭到了他的婉拒,并向众人提议大总统的位置应由孙中山来担任。

图丨孙中山

为了支持革命人士的武装斗争,容闳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寻求筹款以及武器装备的援助,在他的努力下,属于革命的人的武装力量开始逐渐成形。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取得巨大胜利,而此时的容闳却早已病倒,但革命党人推翻帝制的胜利,还是令这位白发老人欣喜若狂,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希望容闳能够回国担任要职,但很可惜,这位亲眼见证中国近代史进程的革命先驱,却再也没能亲眼看一看焕然一新的中国。

结语

1912年4月21日,久病缠身的容闳因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逝世于美国康州哈特福德城沙京街寓所。

从改革者到革命者,容闳的一生对后世之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能够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做出了突出贡献。

而事实证明,他当初最牵挂的“留学生计划”,也是为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丨容闳先生纪念碑

后来的唐绍仪、詹天佑、蔡廷干、周寿臣、唐国安等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都是当年的赴美留学生。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将自己一生献予中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容闳,理应值得被我们尊重和怀念!

上一篇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