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需要警惕陷入局部降本的泥潭,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文 | 刘伟光
编者按:“降本增效”这个词,通常会高频出现在宏观大环境下行周期,或企业内部经营出现周期性问题之时。为了高质量生存发展,应对营收利润增长难题强化自身竞争力,降本增效会成为企业的第一个本能动作。至于降的什么“本”,增的什么“效”,企业往往有多重选择,每一个选择的背后,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这篇文章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视角上重新审视了“降本”和“增效”之间的内在逻辑。跳出了传统财务理论范畴内的企业科技成本,从企业管理和业务运营的角度上提出新时代企业8大科技成本,并提出了在增效为目的的前提下,如何规避“降本”陷阱。
它为作为新科学技术买家的企业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去重新审视“降本增效”这件事情在新的历史周期中的重要意义和取舍之道。人们总是本能将企业的困境首先归咎于糟糕的环境,但现实是,没有更糟糕的环境,只有更糟糕的应对。降本增效是一剂不得已而为之的猛药,企业核心管理者在开出这剂药方之时,需要慎之又慎,以终为始,把刀子下在正确的部位。
以下为正文:
中国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的十年,也是中国社会数字化快跑的十年。人们通常认为,数字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互联网科技企业的独特优势,或者说是更多数字化企业的中后台支撑能力,但事实上,数字化有着更重要的使命,是为中国企业提供发展动力的差异化竞争能力。
今天,所有人都在提倡“降本增效”,基于技术是数字化企业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的这个重要前提,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降本增效的“本”到底是什么?
在这十年中,阿里云用技术陪伴和支撑了很多数字化驱动型企业的发展。“同行”过程中,从宏观到微观都已经充分证明:全方位的技术能力就是数字化企业效能提升的发动机。
警惕降“本”误区
什么是增效降本的“本”?数学世界有条公理是“可导必连续,连续不一定可导”,在企业管理世界中,也有一条公理是“增效必然降本,降本不一定增效”。
增效降本是指企业通过新科技、新方法等措施提升技术和管理能力,实现企业总体收益增加和单位产品成本降低的业务结果。
“降本”的前提是“增效”。以“降本”为第一优先级目标的企业,往往结果都是出现了“长周期创新枯竭”窘境,因为企业经营中“增效”才是“目的”。正所谓“开源节流”这四个字没有人反过来念成“节流开源”一样,任何时候企业的第一优先级都应该是发展。
所以说,增效必然降本,降本不一定增效。
企业实施增效降本措施的目标是提升经营业绩,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所谓“高质量发展”有四个特点:企业总体收益增加,追求全局最优;单位产品成本降低,促进业务提质;可持续的效益提升,坚持长期发展;企业核心能力增强,放大竞争优势。
所以我更愿意提“增效降本”,而不是“降本增效”。“增效”在“降本”之前,强调企业应倡导发展思维和增量思维。通过技术、商业、市场的不断创新,增强企业核心能力,实现总体收益增加和单位商品成本降低,这是实现增效降本的正确路径。在实际工作中,如将降本放在增效前面,很容易将工作机械的导向简单的缩减成本,忽视对多种增效措施的主动思考和实施。
正视企业八类科技成本
深入理解企业科技成本的性质、组成和分类,是有效控制成本的前提。企业科技成本不仅包括企业科技部门的成本,也包括企业业务部门通过科技能力发展业务的成本。
企业科技成本可以拆解为8个维度,其中,IT资源成本、人力成本、数据成本和资金成本与企业科技部门直接相关,是显性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试错成本和沉没成本更多与企业业务相关,是需要被关注的隐性成本。
IT资源成本:企业用于支撑IT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投入的设施费用。自建数据中心的费用和使用云服务的费用属于典型的IT资源成本支出。
人力成本:企业围绕IT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投入的人力资源费用。
数据成本:企业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使用的费用。一般包括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和搜索等成本支出。
资金成本: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费用。一般包括资金筹集成本和资金占用成本。
机会成本:企业利用一定资源生产一种商品,而失去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价值最高商品的代价。通过搭建敏捷高效的协同开发平台,有助于快速验证多种业务可能性,降低机会成本。
时间成本:企业从事一项活动使用时间的成本,即:该时间段内放弃机会的价值。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时间与价值创造密不可分,所以将时间成本从机会成本中分离出来进行关注。
试错成本:企业不断尝试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成本。
沉没成本:企业已发生并无法回收的成本,如:维护老系统投入的技术和人力无法重用到新系统中,带来了沉没成本。
如何用正确的姿势来进行“降本”?企业需要建立全局视角的成本结构模型,形成面向业务的成本度量标准,为企业增效降本提供指引。警惕陷入局部降本的泥潭,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增效的真相
“少走弯路,就是成功路上最好的捷径。”
企业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会面临大量的没有创新性业务价值的“降本陷阱”。如果将大量战略性的资源投入到“重复造轮子”、“自建数据中心”等“伪战略”方向上,不但造成了人力成本、时间成本、试错成本的大幅增加,同时还放弃了自身原有的边际成本逐步降低的“核心竞争优势”。企业管理层应该坚决拒绝在非战略方向上,投入和消耗战略性资源。
不少人走过这样的弯路。某头部互联网企业投入大量人力及资源进行底层技术自研,并在数据库技术上取得骄人成绩。但数据库技术距离主营业务较远,企业管理者对其感知不强。随着业务发展放缓,企业缩减在底层技术自研上的投入,导致数据库核心研发人员流失,原来引以为傲的技术转眼成了公司负累,故障频发、业务需求无力承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业务发展,最终该企业选择使用云原生数据库全线替换自研技术。
管理大事彼得·德鲁克曾说:“比效率更重要的是效能,企业真正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
所谓“增效”有两层内涵,一是“增加效率”、一是“增加效能”。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能追求时间的节省和路径的优化,创业企业管理层首先应该思考如何聚焦在“增加效能”、如何优化时间成本、如何降低试错成本等关键“效能因素”。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说:“提升10倍可能比提升10%更容易”。高质量的“增效降本”是用创新型的技术来实现“数量级式”的效率提高,以实现单位成本下降。
企业通过扩充产品线、提升用户规模等措施,实现用户价值创造的边际成本随规模的增加而降低,从而开启企业的高速增长。
这个阶段的企业会开始关注利用新技术去解决另一个问题了——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也对产品稳定性和用户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候需要去通过调动企业内外部资源满足这些深层次的需求,实现产品的品质提升,例如:丝般顺滑承接超大并发用户访问的能力,抵御机房级故障的容灾能力等,实现与竞争对手拉开能力差距,牢牢抓住企业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企业大而全的投入无法带来突破性成果,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也必将形成大而不强的结果,损害产品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向进行高强度投入,非核心能力选择外部优秀的资源进行合作,是更加高效和长期的增效降本发展路径。
某头部互联网企业自建存储系统,这套系统在支持该企业渡过高速成长期后,无法满足成熟期企业对稳定性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比如经常出现文件丢失或不可用等故障,严重影响了业务可用性;无法使用更新型的机器、无法进行数据分层存储,导致企业的成本优化方案无法实施。经过慎重考量和测算以后,该企业选择使用公共云替代自建系统,由云原生存储产品保证稳定性,将SLA提升了3个数量级;通过对数据进行精细化管理,采用分级存储技术大幅优化了存储成本。
能够穿越周期的都是坚持长期主义,唯有不断创新才能避免平庸、保持领先。
很多成熟企业在现金牛业务之外布局新业务,通过做成第二曲线业务,具备了穿越单产品生命周期发展限制的能力,使企业基业长青成为可能。在第一曲线业务处于上升阶段时,就开始布局第二曲线业务。两条曲线同时存在,使第一曲线业务可以为第二曲线业务的发展提供时间和资金支持,也能够降低企业的试错成本和时间成本。
这其实体现了企业家的一个核心能力,是不是可以居安思危,克服路径依赖发展新业务。
让企业一直延续过去成功的方法和路径,不但不能保证企业继续成功,还可能导致新业务的失败。第二曲线业务发展需要新团队带来新思考和新方法,开放地吸取企业内外部优势资源为我所用,配套上鼓励创新的组织激励机制等措施,克服企业惯性带来的路径依赖,支持新业务突破成长。
某知名游戏公司在沉寂两年后,创作出现象级的游戏大作,凭借优秀的视觉效果和游戏质量,快速收获了上亿玩家和数十亿美金的营收,正是依靠公共云的全球资源能力,实现全球五大区服万台服务器同时上线开服零故障,为业务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
科技成本不能轻易降
数字化能力已经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生产力,围绕在科技方面的投入程度和投入方法是企业决策者必修课。
增效降本的本质是企业总体收益增加、单位产品成本降低、可持续的效益提升和企业核心能力增强。围绕企业的科技成本投入,除IT资源成本、人力成本、数据成本、资金占用这些显性成本以外,时间成本、机会成本、试错成本和沉没成本这些隐形投入也很重要,全面而综合的降低这些成本,进而实现效能的提升才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
以云计算为代表的科技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云与非云环境的技术代差在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都在以云为基础进行开发部署,未来技术创新的战场一定诞生在云端。
云计算是先进技术的代表,是最重要的科技生产力,是打破企业技术惯性的工具,是加速企业穿越发展周期的新动能,是企业实现全面增效降本的利器。
云不是数字化企业的IT战略,而应是企业级的发展战略。云带来的是综合成本的降低和成本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演变成云原生企业,依托于云的技术和AI,数据等能力进行创新,在最优的成本下推动企业更快的创新与发展,推动更高质量的社会进步。
(作者为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智能互联网&新金融事业部总裁刘伟光;编辑/谢丽容)
2023-03-22
ippa010054水印编号(ippa010054女主角是谁)
2023-03-23
2023-03-22
2023-03-22
西子TMC至尊全智太阳能测控仪操作说明书 太阳能tmc西子至尊全天候测控仪
2023-03-25
2023-03-26
2023-03-22
202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