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2年的最后两个月,全球眼光聚焦卡塔尔。 绿茵场上烽烟四起,32强冲撞、秀技,竞相角逐大力神杯;赛场之外风云涌动,舆论或褒或贬,朝着小小半岛纷至沓来。 围观赛事之余,外界一边慨叹卡塔尔“壕”气冲天,砸2200亿美元天价举办赛事,一边关切外国劳工在当地究竟面临过何种待遇。同时,媒体、观众对中企承建的几处形态各异的足球场馆也充满兴趣。 草坪管理专业毕业的胡勤旺,曾于2018年同中企一同前往卡塔尔,在那里待了近4年时间,参与了本届世界杯主场馆卢塞尔体育场及世界杯史上首座可移动的体育场“974体育场”的建造工作。在小组赛悬念未决之际,胡勤旺同观察者网分享了自己在卡塔尔工作、生活的经历及观察。
【文/观察者网 李泠、孙甜甜、杨珈媛】
·参与体育场建设
观察者网:因读者对您还不甚了解,所以能否请您先简单介绍下自己的工作履历?比如因为怎样的机缘巧合被派到多哈?在那边待了多久?主要负责什么工作?
胡勤旺:我学习草坪管理专业,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和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2014年我有机会参与了新加坡国家体育场的建造,外围建筑涉及的不多,主要负责足球场内部的施工,从最开始的理论验证、施工建造到后期的养护运营,整个过程持续了近三年。
原本是要继续留在新加坡的,但后来想着国内潜力更大些,所以就回国了。回国后在2018年,由于此前在新加坡积累了一些足球场施工建设和养护运营的经验,以及自己也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因此有幸能和咱们中国的企业一起去了多哈,完成了两个足球场的建设。
在多哈将近4年的时间里头,我和我的同事们参与完成了卢塞尔体育场和974体育场两个场馆的体育工艺方面的施工,我负责的工作内容主要以足球场施工建造为重心,也会兼顾一些其他工作,比如还进行一些与项目各方的协调沟通工作。
建设中的卢塞尔体育场(作者供图,下同)
观察者网:看您朋友圈里对卢塞尔体育场的形容是“走破我两双鞋的地方”。如今卢塞尔体育场已成为卡塔尔的“国家名片”之一,建造难度也比974体育场大很多,相应地,您在两个场馆的工作内容是不是也有区别?
胡勤旺:确实不一样。卢塞尔项目在整个组织架构上会有更严格的要求,在卢塞尔项目里我参与、负责的东西也比974项目更多些;在974项目中,我主要对足球场的施工建造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施工技术管理员的角色开展工作。所以在卢塞尔才会“走破我两双鞋”,因为日常事务很多。
观察者网:您在先前聊天时说给卢塞尔的草坪打蜡,这是真的吗?
胡勤旺:这是我朋友拿我开玩笑时说的。阿根廷在和沙特的比赛中输了,我的几个朋友用这话调侃我。草坪都是真实的天然草坪,是我们亲自培育成熟后移植进场内的。
观察者网:这卢塞尔体育场由中企总承包,就您个人的经历来看,施工过程中常遇到哪些难题?
胡勤旺:最大的难题还是气温问题。多哈每年从六月份开始,白天的气温就会非常高,甚至有时候会超过50℃。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利用的就是夜晚,只能在夜间施工,这样一来整体的施工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夜间的照明、湿度、温度与白天不同,可能会对体育场的施工作业带来影响。例如混凝土和钢结构方面,对温度和湿度有不一样的要求,但对于足球场施工而言影响不是特别大,比较影响工人的主要是照明和温湿度。
夜间施工
第二个难题是工期问题。足球场是整个体育场馆施工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的施工时间相比预期会被压缩。原本可能预计需要大概三至四个月,最少也要保证三个月的时间,但实际上我们的工期被压缩得超出预期,同时还需要保质保量。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时间缩短,如缩短一半,投入的人力、设备等物力就得相应增加一倍以上。
观察者网:974体育场看着像搭积木,建造相比之下是不是会轻松很多?
胡勤旺:卢塞尔体育场又被称为“Iconic Stadium”,这里不论设计还是施工难度和强度都是非常高的。它的外观是参照卡塔尔传统的碗设计,所以看上去是一只大金碗,当我们拆掉外墙,它是一个很大的钢结构体,这是相对复杂的一部分,相对耗时更长。
建设中的卢塞尔体育场
而974体育场,可以算是几个项目中施工难度相对较小的一个场馆,它的主体就是一副钢架结构,架完后把预制好的集装箱房安装固定到设计的位置上。而且,这些集装箱房间内部已经完成大部分装修,所以后续工作会省掉很大一部分。这个场馆从2019年底开始——记得我2019年11月去看场地时,那里还是一片大荒地——到2021年5月就基本完工了。
建设中的“974体育场”
观察者网:听起来,区别之大就像是做小学数学和高数。
胡勤旺:对,一个比较复杂,需要经过各种专业知识和各个方面的专家的精确论证,在这之后才能进行最后的组装;一个在完成基础的大型钢结构后,把相应的集装箱吊装到位就行,但是钢结构这部分还是经过了各方专家的计算和论证的。
观察者网:您也负责沟通事宜,据我了解,卢塞尔体育场整个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由多国企业共同参与,那您在与第三方企业沟通时有没有遇到什么觉得头疼的事?
胡勤旺:是的,因为参与方比较多,沟通有时候确实是令我们比较苦恼的一个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也是曾经发生过的一件事,我们要在一件小小的事情上达成一致,需要联合至少五方人员共同商讨,通过至少两次会议才能达成一个共识,前前后后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而且本身这么大的项目,沟通协调起来确实挺不容易的。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讲,我通常会就某个问题先单独和各方联系沟通,将他们的意见拢起来,我们再按照意见自身做好调整,这样我们申请一次集中会议就能更快地达成一致。
工作现场
观察者网:您曾说过卡塔尔对于施工安全的管控是非常严格的,能否举例说明?
胡勤旺:以我参与施工的两个体育场来说,施工安全确实非常重要也非常严格。因为这是世界级的项目,全世界都在看着,所以会受到很多媒体随时地跟踪报道,相应地,作为建设者的我们也会随时排查安全事故隐患,严格把控安全要求。在整体施工进程中,不管是业主、总包、监理,还是我们自身,都在想尽办法协调施工进度及加强安全管理。
举个例子,当时我们在体育场需要挖一条大沟用以安装管道,沟的深度接近2米。在挖开后,按照要求,我们需要在沟的两侧各离沟1.5~2米的地方安装防护栏;清理沟边的杂物时,工人需要挂着安全绳才可以进入。也就是说,基本上,整个工序中,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点,都是按高要求完成的。
而在施工过程中,会有安全员“点对点”地不停巡视,平时总包、监理和业主也会不定期巡查。这中间还有段插曲,我们有个安全员被临时调去补充一份施工需要提供的安全文件,短短几分钟,但被监理和总包派出的安全巡视员抓到不在岗位,要求我们开除这个安全员,导致我们那天一整个下午没办法施工。后来解释清楚情况,我们同时也给予了安全员一个书面警告后,才撤销这一处分,到了晚上才能正式继续施工。
施工现场
观察者网:建设期间恰逢疫情,疫情对你们施工的影响大不大?
胡勤旺:确实,如果没有疫情,我们的工程应该能够更早完成。疫情暴发初期,按照卡塔尔政府管控要求,项目停工了一段时间,后来随着政府逐步优化管控政策,在相应的项目疫情管控措施得力的情况下才逐步恢复施工。对于这种大型项目来说,停工一两个月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观察者网:这一两个月内,工程几乎没有任何进展吗?我看国内一些新闻报道有提到,若跟管控出行的人说自己要去建设世界杯场馆,他们会很支持地给予放行。
胡勤旺:我个人的经历大概是这样的,在全国封控解除之后有一段时间你可以外出,比如可以到沙漠边上,或者选择去海边,只要不聚集就行,餐馆和商场都不营业。实际上又仿佛你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去,公园等场所都是关了的,部分区域会有警察在附近指引。
在项目上,其中很多事务其实仍是在运转着的,所以必然需要一些值守的人,需要保证项目不停摆,需要为住在项目附近的工人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这就需要有人来照应、管理。这部分是缺不了的,必须有人去做。所以还是有保障人员可以安全进出的。
·外劳真实待遇
观察者网:您刚提到工人住宿,正好咱接下来的讨论会涉及现在国际舆论非常关注的一些问题,与外籍劳工尤其是南亚劳工有关。据您的接触,这些南亚劳工在场馆建设中主要从事哪些工种?
胡勤旺:可能不同的教育水平和培训程度,会影响工人所能达到的职位和工资。
从事基础施工工作的工人当中,一部分有经验的工人可能会做领班,大部分人是纯粹的小工,做一些纯体力活,还有一部分是经过技术培训后从事技术工种比如焊工——这些工人必须在拿到对应的资格证书后才能施工,这个跟国内也是一样的要求。
现场工人
登高作业资格培训
观察者网:前面聊到天热的时候,一般都安排在晚上施工,那“不一般”的是什么情况?
胡勤旺:到了夏季,气温开始逐渐上升,那时候卡塔尔全国就会有一个整体的安排,劳工部门会发出一些相应的通知和“强制要求”。
具体说来,如果满足了一定的防暑降温通风条件和应急保障措施,经过安全部门评估许可,室内的施工作业的工人在白天也是可以工作的;如果是在室外,或者不具备相应安全保障的室内,工人就不能白天上工了,只能从下午3或4点开始第一班,上到到凌晨的12或1点,第二班再从凌晨1或2点开始持续到早上9或10点。
观察者网:卡塔尔的夏天,即使在晚上,还是非常热的,很多人仍有可能中暑。您说安排了“保障措施”,这点能否再详细谈谈?
胡勤旺:最主要的还是通风和供水,比如每块区域会有一个取水点,这个取水点会放一桶冰水、一桶电解质水,随时有人来检查、更换或添加。也会在工人施工的地方按要求放置一定数量的风扇,并且会让工人按照规定的工作时长进行休息和调整。
实际上晚上施工的话,在空气湿度不过大的时候,情况就会好很多,通风防暑降温措施做到位就不会有大问题;当湿度超标,安全部门会勒令全场停止一切活动,直到他们解除管控之后才可以继续工作。
观察者网:您刚提到过工人宿舍靠近施工场馆,能否聊聊具体的住宿条件?
胡勤旺:我看过项目上工人宿舍区的房间,也问过我们自己的一些工人,他们的整体感觉还是挺好的,尤其是新冠疫情后,住宿环境的卫生要求更严格了,这对工人也是一种保障。
一般一个房间会住4~6个人。这房间类似于集装箱,里头有隔热层,也有空调,在夏天又晒又烤的情况下,在里头也不会感觉闷热。它整体的质量是很好的,不是咱国内常看到的那种铁板房,甚至可以跟一些质量好的临时办公室相比。后来其中一栋员工宿舍腾出来给我们当办公室,所以我们进去待过,房间还是很棒的。
工人宿舍区
工人们在餐厅吃饭
观察者网:外劳的薪酬也是大家的讨论热点之一,有观点认为卡塔尔那么富有,工作环境又那么酷热,但南亚外劳们的工资才小几百美元,待遇太低了。您所了解到的在卡塔尔务工的报酬大致处于什么样的水准?
胡勤旺:就工资来看,可能很多人觉得是根据工人所处的环境和所做的事情来判断工资多少的。但实际上,按我对那边的了解,工资的组成主要看他干的工种。比如一个普通小工和一个焊工的工资肯定是有区别的,不会因为大家同在35度的天气下冒着大汗工作就薪资一样。
就我们这边来看,当时我们有自己雇的固定工人,也有通过中介临时招来的工人,这些被中介推荐来的劳工拿到手的工资(和固定工人比)肯定是有差别的,但是这种差别我们是很难去控制的。当然,政府也在想办法处理和管控黑中介的问题,如果企业在工人问题上处理不到位,是会被罚的,甚至需要负责人出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实这现象不单单卡塔尔才有,如果你有接触从中国去东南亚像新加坡、马来西亚打工的一些人,也会看到类似情况。中介肯定会抽一部分佣金,这是没办法改变的;至于佣金要被拿掉多少,这就要看每个人和中介如何协议了。有的人可能到手就三四百美金或一两千人民币,在外人看来可能觉得怎么怎么样,但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他们当时也是能接受这点才来的,咱对此也不好过多评判。
观察者网:这和通过中介找家政、保姆是一个道理。
胡勤旺:对。
观察者网:英国《卫报》曾报道称卡塔尔自2010年赢得世界杯举办权以来已有逾6500名外籍劳工死亡。卡塔尔政府否认了这一数据,但也有不少人对此深信不疑。您如何看待这一数据的真实性?据您了解,一些劳工的去世,可能出于哪些原因?
胡勤旺:这新闻其实在2018年左右就有了,当时国内有媒体转了这个报道,但后来又把新闻删了。就我个人感受,“6500人”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很恐怖的数量。我感受过一个工地两三千人是什么状态,聚在一起乌泱泱的一片。若真有6500人,按10年时间算,平均每年650人,这也意味着每天都有一两个人在工地上出事。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我不否认有人会在建设过程中不幸死去,不论是体育场馆这种大型基建,还是其他城市项目建设,若相应的安全监督或保障措施没有做好,不排除出现问题的可能。但至少在我待的这将近四年的时间里,真的没有一年上百人消失的恐怖情况。
实事求是地讲,像这种大型、超大型基建,这类问题难以完全避免——这话可能难听,有的人甚至会觉得我冷血,但这事确实不能否认,这种超大体量的基建项目确实无法百分百保证万无一失。
·真实卡塔尔
观察者网:您在卡塔尔生活了三四年,是否有去场馆之外的地方走走?
胡勤旺:卡塔尔不大,且我自己也喜欢探索,所以我走的地方还挺多的,向南到过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的边境,向北去过海湾球场,开玩笑地说,还在北面的海边试图远眺伊朗,也到过最西边的海岸看日落,此外也在沙漠里自驾过。大多数时间就是在多哈的市区,闲暇时去海边坐坐、跑跑步、去集市喝茶,再就是参观博物馆、逛商场。
观察者网:您在当地有结交土著朋友吗?
胡勤旺:我能交到一些中东朋友,但不是卡塔尔当地人。因为他们当地人的数量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若谈与卡塔尔人的交往,可能就只是在一些工作中会有接触。
观察者网:卡塔尔本地人口应该是31万左右,外来务工有200多万人。一些自媒体在科普卡塔尔时,称这31万卡塔尔人“只有富人和超级富人之分”,在您看来是这样子的吗?
胡勤旺:这个说法也没错。可能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富人,但是他们自己内部贫富也是有差距的。
观察者网:因为卡塔尔或者说中东看上去实在是太“壕”了,所以国内很多网友调侃想过去打工,就算是扫地都行。若真跑过去找工作,实际待遇大概会怎样?
胡勤旺:网友们说的这些也是一种刻板印象,调侃归调侃,实际上薪资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卡塔尔确实有钱,但他们只对持有本国国籍的国民负责,并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给予外国人更好的待遇政策。不过,同是受教育程度高,持有西方国家的护照,相比亚洲国家的护照,可能在找工作上会更容易一些。
·“基建狂魔”
观察者网:最后聊聊中国基建。卡塔尔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卡塔尔也提出了自己的“2030国家愿景”,因此未来两国间势必有更多合作。就您的工作经验来看,中企和中国员工在卡塔尔乃至中东承建项目的过程中,应多注意哪些问题?
胡勤旺:首先要注意避免不同生活习惯带来的不愉快。总的来说,只要你按照他们的既定规则来做事和生活,大体是没有问题的,大部分人都能够适应这里的环境。
我在不同的国家生活和工作过,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尊重当地的习俗和规则,这是最简单的要求,只要了解清楚了、做到了,基本是不会有问题的。哪怕你是在国内,从一个市到另一个市,如果没有充分了解当地习俗而做出一些冒犯的举动,也会进一步影响后续的沟通和合作。
观察者网:在这些国家,若犯了酒瘾,怎么办?
胡勤旺:政府有开设专门的售卖点,依法售卖各种各样的啤酒、洋酒以及猪肉等;你只有在这个专门的售卖点里才能买到猪肉。而且你得亲自去买,需要拿着自己的工作居留证去政府部门办理一个可以购买酒的许可证,而这个许可证似乎也会限定每个月的购买额度。我们有去买过。
要注意的是,酒或猪肉只能在自己的私密空间里享用,不能大摇大摆地提着一瓶啤酒在马路上走着喝,那肯定是不行的。公共场所基本是禁酒的,不过部分高级餐厅也许可卖酒,你可以买,但是只能在餐厅里喝,不能带出去。
观察者网:中国是“基建狂魔”,这称呼您应该不陌生。大部分人更多是见证者,提及这词满是自豪;而您是实际参与者,切实的经历可能给您带来更深层的情感与认知。那您如何看待这词?对于中企承包海外基建,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优点是“性价比高”,您认为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团队,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还有哪些?
胡勤旺:其实不单单是建设大型场馆,在其他包括建设国外的市政道路之类的领域,中国团队的性价比都是非常高的。因为咱们中国人可能有这样一个思维,哪怕少挣点,也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我认为要称得上“基建狂魔”,不单单是要看能不能把这事干成,还要看背后的人才资源,储备的人才够多,才能在不同的、复杂的条件下解决现实的问题,实现工程目标。单论人才储备和相应的标准规则,中国的团队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不论是后端设计,还是专家、技术人员的储备,再到现场建设的支援,这些我们都做得很好。
我跟的是中国铁建的项目,就我看到的,中国的公司相比于国外确实有些不同。比方说钢结构这块,我们就投入了很大的专家资源,其他国家可能在这方面没有太多投入,所以相应的技术和人才会有一定的欠缺。我们在基建上的人才储备确实很值得赞赏。
观察者网:聊到最后,世界杯收尾。我个人会好奇一个问题,您和您的同事作为场馆建设者,在看球赛的时候会分一点心思出来关注场馆吗?比如会不会担心场馆在比赛时出现什么小问题?
胡勤旺:我个人是比赛开始之后就不去纠结场馆的情况了,只有到赛事结束以后检查场馆的时候才会再去关注场馆的状况。在比赛的时候关注场馆情况,哪怕真的发现什么小问题,这时候也没什么意义了。像普通观众一样,完全专心地享受赛事。
观察者网: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愿您后面的世界杯之旅不需要再“上天台”。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2023-03-22
ippa010054水印编号(ippa010054女主角是谁)
2023-03-23
2023-03-22
2023-03-22
西子TMC至尊全智太阳能测控仪操作说明书 太阳能tmc西子至尊全天候测控仪
2023-03-25
2023-03-26
2023-03-22
202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