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中学的目标,是培养有作为、勇担当的“中国脊梁”

2022-10-28 08:42:02

这所中学的目标,是培养有作为、勇担当的“中国脊梁”

这所中学的目标,是培养有作为、勇担当的“中国脊梁”

翻开一本名为《2021,我的成长》的文集,我们可以看到北京第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的老师们记录下的一个个充满感情与深思的育人故事。其实这些故事在二十中附校并不是个例,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所学校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成长为一个有个性同时有担当的独立人格。
“双螺旋”脊梁课程体系
北京第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的课程体系围绕“中国脊梁”具有的五种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健康素养、技术素养)的培养为基础,遵循适应性原则、贯通性原则、综合性原则、选择性原则,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学校采用“DNA”双螺旋结构表示学校的课程架构。双螺旋中的一条代表学生素养螺旋状上升发展,另一条代表学校螺旋上升、贯通培养的课程理念。两条螺旋线中间的连接指向学校开设的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卓越能力课程和综合课程四类课程。双螺旋外面的“五碳糖”体现了培养学生素养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元。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其丰富性、选择性、层次性、关联性,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最终培养学生成为有作为、勇担当的中国脊梁。
这所中学的目标,是培养有作为、勇担当的“中国脊梁”
“脊梁基础课程”重在落实国家基础课程,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托,全面落实脊梁课程目标中的五种素养,为全体学生必修课程。这一课程是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共同基础。
“脊梁拓展课程”重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和培育学生的潜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实现个性化发展。课程以学生兴趣发展需求开发课程内容,在宽度上、广度上高于“脊梁基础课程”,且与“脊梁基础课程”具有相通性,课程更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
“脊梁卓越能力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特长。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在课程综合性、实践性上高于“脊梁基础课程”“脊梁拓展课程”。“脊梁拓展课程”“脊梁卓越能力课程”是对“脊梁基础课程”的延伸、补充、拓展和整合,三类课程体现课程的关联性、贯通性、进阶性、发展性,同时体现学科课程的育人性。
“脊梁综合课程”重在活动育人、文化铸魂。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直指品德修养培养。
体育教育:在拼搏运动中磨砺
随着“双减”政策的发布,学科类全面减压的同时,国家也正在大力推动体育的发展。在全国两会中,青少年体育再度成为热门话题,让孩子赢下“未来大考”不能只有分数,渐成共识。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学校大力推进的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扩大各个体育社团规模、增加体育社团种类、丰富体育脊梁选修课程的内容。
学校体育社团课程面向有特长的学生,社团课程以招募形式进行,鼓励学生自主报名,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社团成员。课程由学校专业教师教师授课,个别社团外聘专业教师进行。通过专业化训练,助力学生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一技之长。体育社团目前有冰球队、田径队、啦啦操队、队列滑队、足球队、篮球队、武术队、羽毛球队、体育舞蹈拉丁舞社团,游泳社团,成立以来他们在各个市、区级大型比赛中皆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其中,学校尤为注重冰雪运动的推广和发展。2015年,在北京申办冬奥会举办权之际,为了继承和发扬冰雪运动的精神,学校组建了“北极星”冰球队,每周进行冰球训练。学校通过开设轮滑课程(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基础,再通过冰上课程(拓展课程)让孩子体验滑冰乐趣,通过将一部分喜欢滑冰的孩子纳入到冰球社团(卓越能力课程),经过系统的技战术训练以及出国游学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冰雪运动的兴趣,提升身体素质与拼搏精神,培养集体荣誉感,最终获得了北京市中小学冰球联赛冠军的好成绩。
这所中学的目标,是培养有作为、勇担当的“中国脊梁”
2017年,冰球社团的同学们光荣地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习主席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一场学校冰球队参加的冰球比赛,赛后步入赛场和孩子们亲切交谈。主席兴致盎然地回忆了他小时候在什刹海滑冰的情景,他说他从小就喜欢滑冰,但是因为家里条件有限没办法为他和弟弟两个人买冰鞋,他就发扬兄长风范,把买鞋的机会留给了弟弟。习主席还勉励孩子们能够有机会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祖国体育运动增光添彩。照片中最右边的同学是八年级的黄诗瑞,因为冰球,他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宣讲团唯一一名学生宣讲员,被评为2021年北京榜样。在回忆录中他提到:“因为打冰球,我知道了什么叫团队、什么叫配合。更重要的是冰球让我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找准目标,坚持、努力就一定有回报。”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二十中附校对于学生的体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孩子们最少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目的不在于某一次考试,而是为了学生一生的健康和乐趣,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完整人格,收获身与心的全面成长。体育可以给人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这些才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艺术教育:在创新美育中陶冶
二十中附校秉持着“以美育人”的办学目标,结合不同的学段学情开设艺术素养课程,低年级学段开展绘画、舞蹈、合唱、折纸艺术、剪纸等活动,中年级学段开展国画、书法、陶艺、蜡染和版画等,高年级学段开展音乐剧、摄影、打击乐等。
除此之外,学校还开办了美术、音乐、舞蹈三大类艺术社团,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展示自我、陶冶情操的平台。比如绘美社为爱好美术的同学们提供学习绘画、提高自我和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同学们用简单的纸、彩笔画出一幅幅美丽的作品,用各式各样的媒介材料大胆创意抒发自我情感,从中体会到美术的独特韵味。“脊梁爱乐弦乐团”以“全面发展,文艺见长”为教学基奠,用“艺术技能培养美育教育”的理念培养了一大批有音乐梦想的孩子。京剧社团则于2022年成立,聘请了专业京剧教师进行分行当的系统教学,京腔京韵中更兼书文戏理,丰富同学们亲近传统文化的方式,给学校的艺术生活增添了一笔油彩。舞蹈社团则主要通过练习舞蹈基础和形体训练,学习舞蹈动作,来增强身体协调能力、训练学生的舞蹈感觉,以及培养学生的形体气质。2017年在校内文艺嘉年华联欢活动的舞台上,学生们以情境性舞蹈《梦中的西藏》《蒙古姑娘》赢得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半条棉被》等舞蹈曾获艺术展演银奖,2019年受邀参与海淀春晚表演群舞《相约2022》。
人文教育:在传统文化中浸润
在人文素养方面,学校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能够写得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在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浸润之中,提高学生国学文化的鉴赏能力,以及自身的思想涵养。
二十四节气期间,学校会举办相应的节气主题实践活动。比如“夏至”到来时,学校鼓励孩子们对夏至节气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并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了解夏至这一节气,最后用手抄报的形式将自己对夏至的理解通过绘画和文字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学校还组织孩子们一起绘凉扇,体验创作的乐趣,学习制作凉面,品尝节气美食、了解节气习俗背后的美好祈愿。在节气主题课程中,二十中附校的老师们带领同学们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节气充满童趣,让传统文化变得生动活泼,孩子们能在愉快的体验中,不仅能够增添生活经验用实际行动孝顺父母,还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参与节日实践,更深刻地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每逢传统节日,学校也会举办具有节日特色的主题课程活动,将基础课程的知识与传统文化风俗巧妙地结合。中秋节时,六年级师生就开展了以“巧手制灯笼,浓情度中秋”为主题的节日课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秋”、“月”等字为诗眼、词眼开展飞花令比赛,同学们还围绕中秋佳节各类成语、字词,进行你画我猜的游戏环节,最后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纸花灯,寄托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传统文化还可以与数学相结合,七年级数学组老师们就利用端午节包粽子的契机,开展了“数说粽子”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发现的粽子中的数学奥秘通过Vlog形式进行记录并分享。有些学生抓住了粽子形状的特点,细致探究大部分粽子包成三棱锥形、正四面体形的数学规律;有些学生探究粽子与“洛书”之间的联系,发现了很多数学家在几何学研究中所做的贡献,深挖数学知识的历史;还有些学生通过对粽子的探究,自编题目将本册书里所学的算术方法、方程方法、不等式方法串联起来真实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将数学与传统文化相联系,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学习理论知识的乐趣,更提升了生活经验,能够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激发了热爱数学、善于学习数学的愿望。
科学教育:在批判学习中成长
除了各学科基础课程之外,二十中附校还以理、化、生、地、共识性知识为基础,为学生在不同的学段个性化地开设机器人、航天课程、单片机课、脑科学、思维等课程和社团,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批判性的思维训练。
比如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助力学生梳理知识脉络、促进生生之间相互表达交流思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三年级数学组就举办了我是“小老师”讲、说课大赛。学生们纷纷报名参加,并认真选题研究,通过录制微课或在线讲解的方式,内容从数学故事、数学题目解析、数学奥秘探究、到数学算法算理探究等,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小老师”课堂。
为了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六年级语文组也曾举办班级辩论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集结成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确定辩题,明确持方,进而展开了资料的搜集和筛选。前期准备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意识,定期召开小组会议,交流讨论,梳理观点,选取有说服力的事例,归纳成稿,而且大胆预设对方辩手的观点,搜集能反驳对方观点的材料,做好双向准备。在辩论过程中,各位小辩友都能尝试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对方辩友的观点,抓住漏洞并通过事例进行反驳,从而不断强化自己的观点,活跃学生的思维。
科技教育是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从2015年开始建设了各类科技社团,包括信息科技、机器人、创意编程、无人机、DI等等。比如无人机社团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全方位了解世界各国著名飞行器的基本构造和设计理念,在整体理论学习和观摩前提下,进行飞行器的设计、制作、测试、改造等工作,同时学习掌握无人机第三视角飞行、无人机单机编程飞行及多机蜂群舞蹈。DI——Destination Imagination,直译为“目的地想象”,是一项培养创造力的活动。DI社团则会给参与者设置一个“目的地”,由参与者们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设计情节、制作工具,与队友齐心合力共同完成设计的目标。各类科技活动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更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让每一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二十中附校不仅仅拥有丰富多样的课程教育体系,更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对学生个性的呵护、人格的引导以及平等的交流姿态。
为了增强学校教育的民主性,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想法,让教育更懂孩子,学校定期举办“校长有约”的活动,让学生们和鲁爱茹校长共进午餐,一起谈心。在午餐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学校的建设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比如“鲁校长,校规能否更加严格一些?帮助调皮的同学遵守规则”“五彩大课间活动能否增加跳房子游戏?”“我希望学校增加体育锻炼设施,安装攀爬架”“我希望在校园中给每个班级分一块土地,种上绿植由我们浇水护理”……鲁校长耐心解答孩子们的问题,并鼓励孩子们组建科研小分队,去同学中调查调研,把自己心中期待的“跳房子”、“攀爬架”等想法画出来、写出来,形成策划方案,再来帮助他们实现。
在二十中附校整理的教师教育教学文集《2021,我的成长》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或有趣、或感动、或发人深省的育人故事。比如面对患有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的小L,老师以鼓励为主,为他制定了《自我成长手册》记录他的点滴进步,抓住机会为他单独辅导,还特别策划了“夸夸他”活动,引导学生们夸赞小L,用爱心和温暖引导小L逐渐融入集体、学习进步。再比如,班级中曾有一个“捣蛋大王”小左,老师起初只是狠狠训斥他,他还理直气壮地顶撞。后来班级文化展示排练中,小左单独找到老师说可以借给班级一台音响,还说知道老师的批评是为了自己好,只是觉得没面子。于是老师和他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谈心,从那以后小左变了一个人,开始认真学习提高成绩,也积极参与篮球比赛为班级争光。
“所谓教育,就是蹲下来听孩子说话。”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二十中附校的教师们通过多样化、个性化和平等化的育人方式,激发了学生们内在的进取心,发现了各自的闪光点,逐渐形成了健全的人格。正如一位老师在文集中写到“教育应该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教师不仅是实施者,更是引领者,在师生良性的互动之中,实现了“让每一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学校简介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成立于2014年,是北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传承北京二十中学文化符号,确立了“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为办学理念,把建设优质、和谐、创新的海淀北部教育新地标作为办学目标,提出了“培育有作为、勇担当的中国脊梁”的育人目标。
- End -

上一篇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