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庄巧生老人终于还是没能等到2022年的国庆节,7个月前,他不幸与世长辞,享年105岁。
也许你不知道他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但可能你此时手里拿着的馒头,就有他的科研贡献在里面,因为他是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
1916年,庄巧生出生在福建闽侯县(今属福州)一个农民家庭。幼时,他跟着爸妈迁居南洋苏门答腊的一个小岛上,就读于当地华侨创办的小学。
资料图
不过,由于不熟悉当地人的方言,庄巧生一家人在那里过得并不习惯。9岁那年,庄巧生小学毕业,一家人又回到福建,在福州定居。
没想到,这一举家搬迁,接下来居然厄运连连。
首先,因为又换了一个新环境,人生地不熟,庄巧生的父亲找工作很困难,经济条件每况愈下。
紧接着,福州城内霍乱流行,庄巧生的母亲不幸被感染,捱了2年后,便撇下11岁的庄巧生,离开了人世。
资料图
第二年,为了照顾家庭和孩子,庄巧生的父亲给他找了一个后妈。不料,他读初三那年,这位继母也去世了。
家里人丁不旺,家境一贫如洗。冰冷的现实,逼得庄巧生比同龄人成熟懂事更早。他想:家庭这么困难,供自己读书很不容易,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
但现实中,往往有很多事情不是个人意志能够转移的。
二、
从那以后,庄巧生开始用功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此被免了几个学期的学费。然而,当他参加大学考试时,学费的问题还是一棒子把他打入了“冷宫”。
没钱上大学,工作又找不到,年纪轻轻的庄巧生只能赋闲在家,变成“无业小青年”。
资料图
直到1934年,福建省教育厅“第三届清寒学生大学奖学金”公开招考,理、工、农、医各有1-2个名额,终于让庄巧生看到了一线希望。
因为他对生物学颇感兴趣,高中还得过生物学知识竞赛第二名,又是农民出身,便决定报考农科。
1935年,19岁的顶级学霸庄巧生,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时,他还不知道,这所大学的农科、农林方面的造诣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的。
资料图
而且,他这个南方人,也不知道有一种粮食叫小麦,他更不知道的是,他这一生都将和小麦“长相厮守”。
1937年,小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南京危在旦夕,学校决定西迁成都华西大学。一路上,他们躲避敌机的狂轰滥炸,在炮火轰隆声中,庄巧生完成了学校布置的自修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资料图
两年后,经系主任推荐,23岁的庄巧生在中央农业实验所贵州工作站分管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这期间,他根据既有调查资料和工作站试验结果,写出《贵州之小麦》一文,这是当地第一篇有关小麦科研的历史文献。
这期间,国民政府和美国达成协议,决定派遣包括庄巧生在内的1000名中等科研人员赴美学习,为期一年。庄巧生针对性地学习了外国科学技术,并收集有关资料,以填补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资料图
回国后,庄巧生到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工作。然而,此时他却打起了北方的主意。
三、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农业实验所在北平接管了一个日伪时期的华北农事试验场,并改名为北平农事试验场。这个场地面积大,设施较为完善,设备也比较先进。但在职人员水平一般,亟需补充科研力量。
这样好的条件,让30岁的庄巧生心动了。反正自己是个单身汉子,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到一个条件更好的地方工作,岂不是更好?
很快,他便如愿以偿地进入北平农事试验场工作,担任技正(研究员)和麦作研究室主任。
庄巧生从事的是遗传育种研究。这个项目周期长、投入大,而且不容易出成果。一般来讲,育种最快需要8年,进行试验田检验又需要3年。
一旦失败,十几年白白浪费。即便成功了,受天气、土壤等条件限制,能不能进行推广应用,又是一个未知数。
资料图
因此,很多小麦研究者,终其一生都难以选育出一个新品种。
考虑到华北多旱地、天气冷的问题,刚上任的庄巧生定下了选育抗旱、耐寒以及耐瘠品种的研究方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他明确了“燕大1885”“北系3号”等三四个新品种可在周边地区试种推广。
该品种在保持了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对茎秆强度和产量有一定的提升。
然而,此时粮食增产的速度,远远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
因为国共和谈失败,当时的法定货币也跟着跳楼式贬值,变得“一文不值”。
资料图
当时,庄巧生一个月240块,才勉强能支撑一个人的生活开支。那些拖家带口的,自然就变得更困难。很多人发了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到黑市把它换成银元。
国民政府见势不妙,想要带领大家跑路,但庄巧生这些科研人员却不干。
四、
出于保守科研设备等财物考虑,国民政府要求一些重点科研单位进行“南迁”。但北平农事试验场的人却不答应,他们想把设备留下来,以便将来被接管后能迅速恢复科研工作。
因为,那时大家都看到国民党败局已定,北平迟早是要解放的。虽然当时没人说为谁的接管进行保卫工作,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想到三个字:共产党。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农事试验场改名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刚做父亲不久的庄巧生,担任农作物系研究员兼室主任。
资料图
彼时,研究员一个月能分800斤小米,庄巧生却有820斤。他就问领导,为啥自己比别人多20斤?
领导告诉他,国外回来有博士学位的是820斤,他被评上这一级了。庄巧生虽然曾出国学习一年,但是并没有获得学位,他就主动向领导申请,把自己标准降低至800斤。
也是这年,突然下了一场透雨,一场特大流行的小麦条锈病席卷华北,庄巧生他们之前选育出的品种全部被摧毁了……
条锈病并不常见,但危害很大。它附着在叶片上,能影响光合作用。为了搞定条锈病,庄巧生又进行新一轮选育品种工作。
最终,他选出“华北187”等品种,在此基础上,又选出“北京6号”,可在中等肥力以上水浇地推广,年最大种植面积分别约70万和80万亩。
资料图
这期间,庄巧生还和苏联专家交流过学术观点,对方告诉他:“要跌打滚爬在麦田中,学会同小麦对话”。这句话,让他牢牢记住,并当成自己的座右铭。
同时,他还发现了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
五、
庄巧生经常跑到田地里,跟麦苗“对话”。别看他经常脚踩黄土地,往来田野之间,住在土墙草房里,但他仍然保持床上的被褥、书籍和地面整洁有序。
与此同时,他发现了业界公认的一个不太正常的现象:就是很多搞育种工作的基层人员,往往比省里或者中央的取得的成绩大。
资料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肯弯腰的人,是永远也捡不到贝壳的。
很快,躬耕农田的庄巧生攻克一道道难关,先后选育出“北京8号”和“北京10号”品种,并成为上世纪60、70年代晋、冀和黄淮平原主栽品种之一,年最大种植面积达180万公顷,为国家增产小麦约45亿斤!
庄巧生也因此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前文提到过,很多小麦研究者终其一生,都很难选育出一个新品种,为何庄巧生却能打破这个“魔咒”,屡屡选育出新品种呢?
答案除了和小麦“对话”之外,还有一点,就是“热爱”两字。
即便是在“十年浩劫”期间,庄巧生刚从牛棚里出来,第一件事仍是下地、看麦苗……麦苗就像他的心肝宝贝一样,很多跟他一起工作过的人,无形中都会被他这种精神感染。
有一年早春,土温室的小麦加代材料没有盖草苫,晚上10点多,庄巧生突然听到天气预报说当晚会有大风降温,他立即赶到十几里外的土温室,叫上工人师傅一起把草苫盖好。等他回到家时,已是午夜时分。
资料图
还有一次下班前,为配合各课题组抢时轮流灌溉试验田,临时决定夜间突袭浇麦,庄巧生自告奋勇掌灯干了一个通宵。
如此攻苦食淡,废寝忘食,庄巧生不仅打破了那个“魔咒”,而且屡创佳绩。
六、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庄巧生的课题组又育成了“丰抗8号”“丰抗2号”等代表品种,在北部冬麦区大面积推广应用长达10余年,为小麦增产起到很大作用。
1981年起,65岁的庄巧生接受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委托,先后主持了“六五”“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小麦高产、稳产新品种选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课题。
此外,他还积极倡导材料、经验双交流,开展穿梭育种,并采用各种措施调动参加单位的协作积极性。
在他的主持下,协作组群策群力,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六五”攻关任务,而且提前超额实现了“七五”攻关的计划指标,为“八五”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而且,由他主持的本单位冬小麦育种课题,先后获得国家级或部级的奖励5次。
1991年,75岁的庄巧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4年后,他获得“何梁何利奖”时,为吸纳更多人才参加小麦育种课题研究,直接把10万港元奖金都捐了出来。
资料图
这一行为深深感动了院、所两级领导,分别匹配资金设立了“庄巧生基金”,用以奖励为小麦育种相关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青年科研人员。
紧接着,在全国16个单位支持下,200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设立了“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
也是这一年,庄巧生89岁大寿,1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同行前来祝寿。庄巧生却感慨地说:“我现在是‘老大徒伤悲’啊!”
为啥会这样说呢?
七、
庄巧生进一步解释:
“新中国成立前,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根本没有条件搞科研。‘文革’期间,没有太多精力搞科研。等改革开放后真正能做些科研工作时,我已是快70岁的人了。直到现在,我心里想做、该做、能做而没有做或做好的事情实在很多很多。但岁数不饶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有‘老大徒伤悲’的感觉。你知道吗?我每天最想去的地方就是麦田!我想念麦田!”
资料图
他的眼睛有点湿润,闪着异样的光芒。他颤颤巍巍地从沙发上站起来,向窗外望去。不远处就是北京三环内仅剩的一大片中国农科院的科学试验田。
那是曾经陪他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的麦田,那也是他曾经驰骋过的战场……
每年下地、看麦苗,这成了庄巧生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即便是98岁的高龄,行动已很不方便,说好不下地,他还是没忍住又去了……
记者去采访他,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眼睛里闪着光,很认真地说:明年一定不去了。
资料图
也许,在他心里,永远有一片金色的麦田。
然而,这片金色的麦田,在2022年的5月8日,突然失去光芒,变成永恒的灰色。
媒体报道
庄老这一生,专心从事小麦育种与遗传研究,主持育成10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为新中国的粮食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世纪麦翁”。
媒体报道
作为"小麦育种之父",官方媒体给了他很高评价,称他可以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肩。
媒体报道
在庄老言传身教下,他的女儿庄文颖也学了农学专业,现在是我国著名的真菌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民以食为天,为老百姓解决吃饭问题的人,值得所有人铭记。所以,一定不要忘记,当年那些科学家前辈们吃过的苦!
本文作者:万小刀,写明星、写八卦,有凭有据;形象正、影子斜,皆由自取,欢迎关注万小刀网易号
2023-03-22
ippa010054水印编号(ippa010054女主角是谁)
2023-03-23
2023-03-22
2023-03-22
西子TMC至尊全智太阳能测控仪操作说明书 太阳能tmc西子至尊全天候测控仪
2023-03-25
2023-03-26
2023-03-22
202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