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火箭派创始人程巍:明年将是航天发展大年

2022-12-21 10:06:34

【专访】火箭派创始人程巍:明年将是航天发展大年

记者|马悦然

“我可能是中国商业航天业内,唯一一个不是从体制内出来,也不是科班出身的创业者。”

日前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火箭派创始人、CEO程巍如此评价自己。他坦言,自身有很多冲突点。

极限运动员出身的程巍,创业初期运营过《穿越火箭》等多款大型网络游戏,曾是龙羿启航基金创始合伙人,2018年投资并联合创办北京达尔文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0年12月,39岁的程巍成立了商业航天民企火箭派。他进入商业航天的时间并不算早。当时,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已经聚集了诸如蓝箭航天、星河动力、星际荣耀等头部企业。

火箭派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星箭一体化的商业航天企业。不同于其他同行,火箭派从生物卫星与生物载荷切入,定位太空生命科学。

火箭派是国内目前唯一一家星箭一体化的商业航天企业。不同于其他同行,火箭派从生物卫星与生物载荷切入,是目前国内首家定位太空生命科学的民企。太空生命科学是研究宇宙空间特殊环境因素作用下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该公司计划采用“星箭一体化”的模式,依靠运载火箭,打造空间生物实验室,为生物医药行业提供商业化太空技术产品与服务。

去年底,火箭派发射了国内首个商业生物载荷。今年12月9日,该公司发射了中国首颗商业航天空间生命科学试验卫星。

下一步,火箭派将把重点转向液体火箭,计划发射国内首枚星箭一体化液体运载火箭“达尔文二号”。该火箭预计具备生物载荷适配性、快速反应、低成本和航班化等特点。

抛开在商业上的作为,程巍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探险协会深空分会会长。近年来,他跟随协会在不断推动商业航天员的培训进程,想让普通人“上天”成为可能。

近日,程巍接受了界面新闻的专访,就国内商业航天发展现状、个人创业选择、未来行业发展,以及其推动的商业航天员等相关话题等进行了探讨。

以下为访谈实录,刊发时有所删节。

火箭派创始人、CEO程巍 图片来源:火箭派

界面新闻:火箭派是国内商业航天中少有的从生命科学市场切入的企业,这是出于怎样的考量?

程巍:从事商业航天,明确未来的方向非常重要。传统所谓达到航天商业目的,是通过发射通讯导航和遥感卫星。但在中国,95%以上的卫星发射市场属于国家队。所以,火箭派自创立之初,选择的是生命科学这部分明确的增量市场。

生命科学市场已在美国被大量验证。1999年至今,国际空间站3000多个科学实验中,60%是生物学实验。此外,载人航天和空间生命科学密不可分。

一切航天都是“载人”航天,并非一定要把人送上天,而是始终服务于人类。

界面新闻:生命科学这部分增量市场的空间有多大?

程巍:麦肯锡曾测算,包括太空制药等部分,全球至少存在2000亿美元的空间生命科学市场。这部分市场未来发展非常快,将一步步成型。这个市场足够让很多家企业成为其中的独角兽。

关注载人航天和太空生命科学,是火箭派的特质,公司也同样关注其他市场。

国内企业中,除了火箭派,基本没有其他企业聚焦生命科学和载人航天领域。载人航天是航天中最难的领域。

界面新闻:无论是卫星还是载人,火箭都是重要载体,火箭又分为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目前国内火箭市场发展情况如何?

程巍:国内火箭公司未来不会在固体火箭上花更多时间,它只是过程中的验证。

火箭派正在推进“三年目标”。第一年发射载荷装置,第二年发射卫星,第三年将实现火箭上天。目前,前两个目标已经完;第三个目标中,火箭设计已经完成,供应链完成一半,预计明年上半年开始组装,争取明年年底发射。

火箭派第一发火箭的发动机是外购的,目的是先实现整箭上天,尽快形成商业闭环。公司也在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和发动机,计划在第二发、第三发时替换。

界面新闻:目前国内商业液体火箭发展情况如何,其中面临哪些挑战?火箭派打算如何做?

程巍:挑战非常多。中国商业航天中,目前还没有一发液体火箭成功上天,也没有可重复使用的发动机,同时没有大吨位火箭。整体上,中国商业航天和国外差距仍大。

国外商业航天企业基本上是星箭一体化发展,既做火箭也做卫星,目前国内只有火箭派一家。

火箭派后续使用的是电动泵发动机,原理、结构和控制方式相比传统方式更简单;在重复使用方面,相对其他公司使用传统的燃气发生器循环,也更具优势。

世界已经从机械化到电气化、智能化的状态,火箭不应该停留在机械化的时代。

界面新闻:近两年,国内商业航天火箭发射出现多个失败案例。很多人认为这是行业寒冬,怎么看?

程巍:我没有这么悲观。Space is hard.(航天是艰难的)。火箭发射一次就成功的可能性不大,需要忍受几次失败的过程。这是航天的特性。失败会招致质疑,但这不在行业及火箭派的考虑之内。我们将按照自身计划、目标和步骤一步步发展。

界面新闻:有观点认为,行业面临的困境之一是卫星需求大,火箭供给偏少,您怎么看?

程巍: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卫星需求。每个卫星企业都说,想做星座、星网,这并不现实。传统的需求存量市场主要是通讯、导航、遥感卫星,都主要掌握在国家队手中。这些领域在未来有很大的市场,这是一个明确的假象。

界面新闻:火箭派资金情况及今年行业融资情况如何?

程巍:火箭派的现金流虽然有些紧,但整体正常。预计两个月后,火箭派将结束新一轮融资。受疫情影响,今年行业融资情况并不乐观。

界面新闻: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如何,是否有新兴应用领域的出现?

程巍:明年将是航天发展大年。很多液体火箭计划上天。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首次发射虽然失败,但它有备用箭;天兵科技、星河动力等也计划发射液体火箭。

在应用方面,遥感卫星领域还有更大的市场待突破。短期内很难出现新兴领域,业内主要还是在等待火箭获得突破。有的人在做小行星采矿,但这一应用领域还比较远。

界面新闻:太空旅游也属于商业航天中重要的应用领域。但在普通人看来,这有点很遥远。您如何看待这一领域的发展?

程巍:多数人都觉得,这件事很难。其中最难的是当你开始决定去做的时候。99%的人想不到要做这件事,剩余1%人里,99%的人觉得不可能,只有少部分人觉得可行,还不一定付出实际行动。

很多人认为这遥不可及,但其实并不遥远。

美国目前已有平民航天员,都是大富豪,每次上天成本达上千万美元。太空旅游成本还远没有到下降的程度,但我们须用动态的眼光去看,未来航天器的成本会下降。

对于中国而言,个人太空旅游发展前期,可能多是国家和企业赞助行为,不一定是本人出资。若以个人名义参与,基础培训至少500万元。

目前,业内所做的更多是寻求上天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先让大家具备上天的基础条件,比如进行航天员科学性训练,提升他们的科学常识、自我认知,以及培养对新事物的接受度、自豪感等。

界面新闻:中国探险协会深空分会推出了商业航天培训计划,这一计划的目标是什么?这也属于创业机会的一部分?

程巍:“上天”这件事要以十年为单位看,2-3年为基础搭建,十年才能达到真正上天的目标。但很多人即使进入该计划,也可能没有机会上天,大家要接受这个现实。

在载人航天发展过程中,培训将成为很大的市场,这一领域具备爆发的潜力,其培训的主体是相关协会,协会进而安排和各个分支机构、训练机构等进行合作。

界面新闻:当初为何决定要在商业航天中创业?

程巍:我可能是中国商业航天业内,唯一一个不是从体制内出来,也不是科班出身的创业者。我是学经济学和统计学出身。

创业其实和一个人的受教育背景没有太大关系。放眼全球,马斯克、贝索斯等业内名人也不是科班出身,绝大多数人是因为看见才相信。

航天行业有巨大的吸引力,这条路虽然很难,但是没错。目前火箭派已经聚集了很多行业顶级人物,包括原小米、联想、华为等大公司出来的人才。

最早时,我希望自己成为航天员,2020年,我觉得再不开始进入这个行业,可能就来不及了。同时,我并不认可国内其他公司的做法,所以成立了火箭派。

界面新闻:用一句话评价,火箭派是一家怎样的企业?

程巍:用slogan来形容的话,就是“让地球链接太空,让太空升级地球。”

前半句,是指如何做航天器,要用先进的制造业去升级原来的航天产业。后半句中,其实太空没有原生需求,需求还在于地面企业希望对产业升级。火箭派从这种现代服务业的解决方案出发,帮客户去解决端到端的需求。

界面新闻:选择和同行不一样的路,是否遇到过质疑?

程巍: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我是极限运动员出身,其中最重要的是风险管理能力。所以我认为,在能够实现商业盈利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耗费时间做固体火箭。

也许有的人觉得激进,我也受到过质疑。但这是我根据自身现实条件做出的最优选择,而不是跟风。

创业就像打麻将,无需担心一上来牌抓得很烂。继续打,只要你还在牌桌上,总会促成一把好牌。如果一上来牌很好,拿新牌的几率变得很小,选择成本反而更高。

界面新闻:对于国内民营航天企业的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程巍:站在产业之外看产业非常重要。绝大部分企业站在产业端看问题,难以跳出原来的机制。任何一个创业者或创始人,都应该有更高的认知和格局。当然,目标宏大、长远,但需要一步步落在实际。

上一篇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