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全球市场,更多内容请扫描上面二维码下载财通社APP阅读
来源| 格隆汇APP
数据支持 | 深鹏
昨日收盘, A股三大指数均收跌超2%,沪指再度失守3000点大关。
而港股的恒指跌了6.36%,跌超千点,国企指数跌了7.3%,恒生科技指数更是跌了9.65%。
从历史点位看,前两大指数回到了2009年的位置,后者目前的位置是上市时的4成。
显然,股市情绪交易远大于价值交易,最终导致显然过激的超卖行为,尤其此前是K线下行趋势已经形成,在恐慌交易冲击下,下跌的加速度就会非常厉害。
站在这样的市场趋势下,确实让人感到既无奈又煎熬。那么如何看待当前的市场变化,未来投资又该怎么办?
01
考验时刻
先来昨天看A股的涨跌板块情况。
总体看来,上涨的板块特色非常集中,基本都是各种硬科技的板块,军工、大飞机、金属材料、工业母机、芯片半导体等。也不止是今天,5日甚至10日的行情这些板块就都一直维持非常强势的表现。
逻辑也很清晰,都是近期国家政策所引导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最确定的潜力赛道。尤其是近期重要节点得到再次强化确认,让资金不由自主选择主动配置,或者叫一起抱团。
而在对立面的下跌板块中,基本都是与线下消费、互联网、地产、制药等。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大部分超跌,大部分被多个客观因素压制。它们在之前一度被寄予预期拐点到来的厚望,也反弹过一段定时间,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现实。无论是疫情因素还是其他客观因素,预期的东西还没有得到兑现。所以,回吐此前的上涨也在所难免。
昨天可能也是动摇A股价值投资者信念的又一天。
价值成长之王,投资者的共同信仰所在的股王茅台股价一度跌破1500元,收盘跌幅为7.56%。本月以来,茅台累计跌幅达到了20%,也就是所谓的跌入熊市形态。堪比2021年出现的两次基金抱团瓦解事件。
只不过,这一次的下跌原因和资金决绝程度,都与上次不在同一个档次上。而造成的趋势惯性,也因此更大,能否一如上两次的重新反弹,恐怕即使是忠粉现在也不敢说有信心。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等到1499的价格买茅台了,而且完全不用抢,量大管够。
另一个价值成长的典范——片仔癀,又跌停了!
这是继去年底的最后一天跌停来的第二个,从高点算起,不知不觉,这个中药茅的股价年内已经几乎腰斩。
“神药”的如此大跌,背后是估值泡沫消化,也可以说是估值逻辑崩塌,不仅关乎消费端的销售压力,还在于一些更底层的东西。
港股方面,基本就是A股下跌概念板块的放大版,跌最明显的基本集中在互联网科技、地产、消费、医药医疗等核心领域。
其中,在港股市值还有超千亿规模的巨头中,几大互联网巨头跌幅最为显著,基本都是10CM往上,然后地产集团、医疗平台甚至一些金融巨头的跌幅也都非常可观。
同时,它们的交易量都非常大,反映在港股大市上,总体成交额创下近4月来新高。说明大资金撤出的动作不小,尤其一些外面的长期资金。
如果从近一段时间看它们的阶段表现,迹象更加明显。这个趋势,目前看来短期内能逆转的概率并不大。
历史上看,港股有史以来,恒指单日跌超千点的情况一共出现过41次(加上本次),基本每次都是伴随着非常重大的背景原因。
这一次,显然没有例外。
02
另一个视角看问题
上面这行业的大跌原因,相信但凡还在做投资的人能知道,这里也不必赘述了。
回过头看,自经济全球化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全球化提速后,世界经济突飞猛进,叠加了中间出现的各类技术革命,如计算机、互联网、各种高端制造等,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辉煌时期。
难能可贵的是,这个高增长阶段,呈现的是全球低通胀特征,比如欧美日等主要地区的长期低通胀,甚至后期相当长时间的低利率。
低通胀、低利率基本就是一个不可能的矛盾对立,甚至有时候还局部出现不错的经济增长。
到底这是什么底层因素支撑这个情况?
其实,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并不复杂,角度也很多,我们这里就不做长篇大论。
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视角去看问题,比如跟商品价格息息相关的生产成本。
这里以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德国和美国作为分析样本。
大家都知道,德国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以制造业著称,制造业对于能源的需求非常高,德国作为发达国家,劳工成本也不低,但是冷战结束后,德国大量从俄罗斯进口能源,而俄罗斯自冷战结束以后,基本就是靠能源赚取外汇,加上国内经济萎靡,出口的能源价格也相对较低。
如此以来,德国依靠源源不断的俄罗斯廉价能源,支撑了整个国家乃至整个欧洲的制造业,也因为廉价能源,使得德国制造乃至欧洲制造的商品价格对当地都不会太高,维持了欧洲产业的竞争力和低通胀水平。
有些分析观点比喻,德国每年进口俄罗斯的200亿美元的天然气,支撑起该国2万亿美元的工业增加值,这意味着,俄罗斯的能源到了德国,带来了100倍的经济杠杆效应(尽管数据不一定对,但某种程度可以反映低价能源带来的高倍经济杠杆效应)。
美国的逻辑有点类似,但不完全一样,因为美国所对应的是我国。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注意,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早在197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这个1970、80年代,美国从全球化中获利并不太明显,因为每一次美国经济增长,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就随之飙升,美国工人就会要求企业涨工资,通胀就会出现,这几点互为因果,最后的结果就是经济一过热,就会出现滞胀。但是1994年后,美国人在面对放水导致的经济过热时,却发现通胀并没有很恶劣,自己也没有遭受太多的福利损失。
为什么?
靠的是世界制造业中心。
一直以来,中国制造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出口给美国,使得美国老百姓在不需要大幅追求工资增长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富足的美式生活,而这些商品依托的是中国廉价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能够长时间维持,不用担心会断档。
与上述分析的类推,2021年美国进口中国商品有5700亿美元,较大程度支撑起了该国16.1万亿美元的消费经济,等于说,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到了美国,产生了28倍的消费杠杆效应。
如此看来,欧美过去多年的经济高增长、低通胀,是其他国家为之提供源源不断廉价的能源和商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两大基石。不过很可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这两大基石正在发生变化。
俄乌战争导致俄罗斯基本切断了供往欧洲的能源,能源价格暴涨,而我国也在从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依靠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如果没有新的颠覆性技术去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或因为地缘因素,导致这些能源和商品都不再廉价的时候,西方世界的经济凭什么像过去高增长、低通胀?
尤其是在它们还正处于急剧地、巨幅的加息收水时期。
两者因素合在一起,那么这一次的加息收水对于降低通胀的效果,绝对要大打折扣。除非它们能够做到“由奢返俭,节衣缩食”。
但这样,可能吗?从来享受优渥生活惯了西方民众,答应吗?
所以可以肯定,对于欧美经济体来说,它们过去如此美好的发展状态,很可能将因此难以维持。
进而,这会对全球的金融市场都会带来压力,包括我们。
其实,当前全球经济都在经历一个痛苦的“去杠杆”过程,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当然也躲不掉,尤其是过去那些投资逻辑、支撑因素,现在都在发生逆转,这就是当下全球经济最大的趋势。
03
未来还能投什么?
其实,答案已经在报告里说了:坚持一切为人民,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显著提高,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等。。。
它们,很多都是硬科技、硬实力,是国家所倡导的,能真正为国家发展和为人民生活带来极好极重要积极效益的重大方向。
从这些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还有很多很多的大机遇,大空间。而这些,也正在得到市场的反应,一如今天A股在大幅上涨的板块。
但同时,我们过去的投资理念也需要做一些改变,比如要降低那些只换一下服务方式就能够躺赚的模式的未来收益预期。因为这些所谓的模式创新,大多数本质上还是存量财富的转移,没有做出太多的经济增量。比如一些单纯靠商业模式创新去的平台经济。
时代不会放弃企业和企业家精神,也不会否定资本的作用,但时代需要新的企业、新的企业家精神和新的资本。
不管是经商也好,投资也好,都应该认识到,赚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不再是过去那个短缺经济,商品供不应求的时代,更不是随便照搬一下外国的经验、模式,就能够获得暴利的时代。
真正符合时代发展的投资理念,不要躺赢,不要老是想着存量腾挪,琢磨怎么把别人口袋里的钱变成为自己的,而是要去想怎么努力创造经济新增量,把蛋糕做大、做好、做强,还要懂得、舍得分蛋糕,让整个社会都有益。
04
结语
改革必然是有代价的、有阵痛的,但也一定是值得的。正如四十年前的伟大改革开放,造就四十年后中国各种伟大的成就和奇迹。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重要时点再次迎来深刻创新改革,我们应该更加充满信心,相信未来必定能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到时候,何愁我们的金融市场不会比今天更加强大!相对来说,如今的股市下跌,又算得了什么?
ippa010054水印编号(ippa010054女主角是谁)
2023-03-23
2023-03-22
2023-03-22
2023-03-22
2023-03-26
2023-03-22
西子TMC至尊全智太阳能测控仪操作说明书 太阳能tmc西子至尊全天候测控仪
2023-03-25
202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