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亏损超28亿元,“流血上市”的叮当健康“群狼环伺”

2022-09-15 00:30:35

四年亏损超28亿元,“流血上市”的叮当健康“群狼环伺”

雷达财经出品 文|孟帅 编|深海

9月14日,叮当健康终于顺利在港交所敲响上市之钟。

挂牌首日,叮当健康的开盘价格为12.34港元/股。截止9月14日收盘,叮当健康报收12港元/股,与发行价持平,叮当健康的最新市值为160.98亿港元。

然而,叮当健康市值超过百亿港元的背后,却是连年不断的亏损。招股书显示,叮当健康上市前的2018年至2021年的期内亏损分别为1.03亿元、2.74亿元、9.2亿元、15.99亿元,四年累计亏损达到28.96亿元。

雷达财经注意到,以线上直营渠道为主、一度靠“28分钟送药上门”口号切入在线医药赛道的叮当健康,却也遭到不少消费者对于其配送服务的质疑。

与此同时,叮当健康所处的互联网医疗行业,竞争仍十分激烈。除了阿里、京东、美团等巨头下场外,一众药品流通类软件也紧紧盯着叮当健康的市场份额。

耗时一年多,叮当健康终圆上市梦

9月14日,港股又有一家数字零售医药类型的上市公司诞生,这家公司便是成立于2014年的叮咚健康。

雷达财经了解到,叮当健康由现年60岁的杨文龙一手打造,而在推出叮当健康之前,杨文龙还曾创办过康美医药,广告横扫电视荧屏的妇炎洁洗液正是康美医药旗下推出的产品。

2001年,杨文龙组建成立了仁和集团,并在成立不久后先后完成对樟树齐力制药有限公司、铜鼓威鑫制药有限公司、峡江三力制药厂的收购兼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商业版图。

2014年,外卖等O2O模式兴起之时,眼光独到的杨文龙意识到这一模式在医药健康领域的可行性,后续杨文龙便顺势推出了叮当快药这一软件,正式开启了自己新的创业旅程。

去年6月,叮当健康便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但半年后,叮当健康的上市申请“失效”。直到今年3月,叮当健康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重新激活上市进程。五个月后的8月18日,叮当健康正式在港交所披露通过聆讯后的招股书,开展招股、挂牌上市工作。

招股书显示,叮当健康此次全球共计发售3353.7万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约7.2倍超额认购,国际发售部分获约1.7倍超额认购。

阳光保险、Harvest和Jumpcan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了叮当健康本次发行,前者一共认购3800万美元,其中,阳光保险认购2500万美元,Harvest认购1000万美元,Jumpcan认购300万美元。

对于此次募集的资金,叮当健康表示,约45.0%用于业务扩张,约15.0%用于优化技术系统及运营平台,约10.0%用于提升服务及业务,约20.0%用于对公司经营的医疗产业价值链,进行潜在投资及收购或战略合作,约10.0%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此番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叮当健康集团董事会主席兼总裁杨文龙表示,公司将一如既往的抓住机遇、乘风破浪,充分发挥数字科技优势,积极扩大业务规模,通过智能化、精细化运营不断提升业绩,致力以绿色、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回报广大投资者。

雷达财经注意到,叮当健康在上市之前,便备受资本宠爱。天眼查显示,在此次上市之前,叮当健康曾累计获得过7轮融资,其中多轮融资的融资规模在3亿元人民币至2.2亿美元不等,其背后的幕后投资阵容也十分庞大,包括软银中国资本、招银国际、中金、天壹资本、龙门投资、海盈基金、泰康人寿、同道资本等在内的多家知名机构都参与了叮当健康的融资。

去年6月,叮当健康完成了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该轮融资由TPG亚洲基金、奥博资本、鸿为资本联合领投,璞林资本、兰馨亚洲、夏焱资本、盈科资本等投资机构跟投,融资金额达到2.2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软银中国资本是叮当健康较早的机构投资者,并且三度参与叮当健康的融资。对此,软银中国资本的合伙人江敏表示,“国内数字医疗整体还处在商业化的早期阶段,叮当健康具有更广泛的市场空间,期待IPO成为叮当健康新的起点,用更好的数字医疗产品服务更广泛的人群。”

四年亏损超28亿元

招股书显示,叮当健康2018年至2021年分别录得5.85亿元、12.76亿元、22.29亿元、36.79亿元的营收,复合年增长率约为84.6%。其中,去年叮当健康的营收增速为65.07%,低于2019年、2020年118.19%、74.71%的营收增速。

今年第一季度,叮当健康的营收为9.87亿元,与上年同期的7.8亿元相比增长26.6%,但增速仍低于去年同期的55.9%。

即使叮当健康如今成功登陆港股,但其目前却仍未解决盈利难题。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1年,叮当健康的年内亏损分别为1.03亿元、2.74亿元、9.2亿元、15.99亿元,其亏损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四年累计亏损达到28.96亿元。同期,叮当健康的年内亏损率分别为17.6%、21.5%、41.3%、43.5%,该指标在四年的时间里不断上升。

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叮当健康仍旧没能扭转亏损的局势。第一季度,叮当健康的期内亏损为4.04亿元。换言之,叮当健康今年一个季度的亏损,就分别占到其去年和前年期内亏损的25.27%、43.91%,是其2018年、2019年全年期内亏损的3.92倍、1.47倍。

招股书显示,按收入划分,叮当健康的营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分别为药品及医疗健康业务和其他业务,其中叮当健康药品及医疗健康业务2018年至2021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6.2%、98.1%、98.9%、96.8%,该项收入的占比常年稳定在95%以上。

雷达财经注意到,贡献叮当健康九成以上营收的药品及医疗健康业务,销售渠道分为线上直营、业务分销和线下零售。其中,2018年至2021年,叮当健康线上直营渠道贡献的收入占到药品及医疗健康业务所有渠道的比重分别为69.3%、72.5%、76.9%、72.5%,基本维持在七成左右。

然而,线上直营渠道贡献最多营收、以“28分钟送药上门”为服务口号的叮当健康,却也遭到不少消费者的质疑。截至发稿,黑猫投诉平台上与叮当快药有关的投诉多达487起,消费者反馈的问题主要涵盖下单后未收到货、送货超时、骑手配送提前点击确认送达、漏送、用户取消订单难、产品质量不合格等。

此外,叮当健康的获客成本也在不断攀升。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叮当健康自营线上平台线上直营平均用户获取成本分别为5.9元、10.3元、6.9元,到了2021年和今年前三个月,该成本直接飙升至18元以上。

对此,叮当健康解释称,2021年平均用户取得成本的增加,主要与新开设大量的智慧药房、为提升品牌知名度而与各种新兴及日益受到关注的线上流量平台开展额外合作以及保持与当前流量平台合作、业务拓展至新的经营城市等有关。

巨头下场,赛道“内卷”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若按2021年的收入计算,叮当健康是中国即时到家数字药房行业最大的产品及服务提供商,其市场份额达6.8%。

在不同的细分条件下,叮当健康优势并不明显。目前不少互联网巨头早已在数字医疗领域有所布局,如阿里旗下的阿里健康、京东旗下的京东健康等,且京东健康、美团、饿了么都盯上了医药及时配送赛道的蛋糕。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若按2021年的收入计算,叮当健康在中国数字零售药房行业排名第三,其市场份额为1%,但叮当健康与处于中国数字零售药房行业第一、第二的服务提供商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排名前二的对手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分别为10%、6.5%,而外界猜测排名第一和第二的选手,极大可能正是京东健康与阿里健康。

不过,已经在港交所上市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今年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平平。截至9月14日收盘,阿里健康报收4.3港元/股,最新市值为581.37亿港元;京东健康报收51.05港元/股,最新市值为1622.57亿港元,两个互联网医药巨头的市值年内分别蒸发1124.86亿港元、792.91亿港元。

但即便如此,叮当健康目前约160亿港元的市值,与两位抢先登陆资本市场的“前辈”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除了巨头,叮当健康还面临别的对手向其发起的挑战。易观千帆数据显示,以8月的月活数据作为参考,叮当健康早在2015年便推出的叮当快药,没能成为8月药品流通类软件的前三甲。健客网上药店、1药网、药房网商城分别以269.98万、110.97万、106.24万的月活将叮当快药甩在身后,且前述三者的月活环比分别实现6.22%、2.94%、3.73%的增长。

同期,叮当快药凭借89万的月活排在同行业8月月活的第四位,且叮当快药是榜单前九中唯一月活环比出现下降的软件,8月叮当快药的月活环比下降10%,而与之对应的是,如医鹿、康爱掌上药店等榜单排名在叮当快药之后的多款软件,8月月活环比增幅均超过7%。

叮当健康相关负责人表示,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革新仍在进行中,在医药电商下半场,如何提升数字科技的应用及行业转化能力,以科技之力提升各环节的运行效率是企业需求持续思考的。对于医药电商行业,用户的最终需求不是药,而是维持健康或恢复健康。叮当健康以“28分钟送药上门”服务作为切入点,但并不会止步于此。

上市之后,叮当健康能否成功“回血”?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注:本文是雷达Finance(ID:leizhuba)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上一篇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