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王府井 让您重回四十年前

首页 > 旅游攻略2023-02-22

作为一名在北京长大的京二代,在我的记忆中,北京是笔直的胡同,是放风筝的小伙伴,是打牌下棋的大爷,是带着红袖箍的大妈,是隔壁胖阿姨家飘来的饭香,是西院养的鸽子,是三分钱的红果冰棍,是有气儿的北冰洋······是那我永远也回不去的童年。

一天,在朋友圈中看到了一组照片,第一次听到了“和平菓局”这个名字,瞬间勾起了我对那段往昔的回忆。于是,心心念念地想着一定要去看一下看。直到前不久,老妈来我家小住,我才决定要带老北京去逛逛王府井,去找寻一下小时候的记忆。

【游】王府井步行街

一听说要去王府井,老妈第一反应却:王府井有什么逛的?都是外地人。少说,有二十年没去过了。

我神秘地笑了笑:到了,您就知道了。

就这样连哄带骗地将老妈带到了如今的王府井步行街。老妈惊呼:今天的王府井她根本不认识了。

既然来到了王府井,那我们就来先说说王府井的由来吧。

北京早年内外城共有水井数千,但大多是苦水,甜水寥寥无几。而位于王府大院附近则有一处水源旺盛,甘甜可口的水井,且名声越传越远。后来人们提起这一带,都以王府井为名称。

王府井大街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当时是北京内城的一条重要南北通道;到15世纪初,这条大街被之称“十王府”和“十王府街”;1905年,改名为王府井大街,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上世纪20年代,那口甘甜的水井被湮没,所以,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根本没有这口井。直至1998年王府井大街整修改造时被发现,1999年9月9日开始进行保护,如今这口井已成为王府井大街的根。

我:走,我们去王府井百货大楼!

老妈:去百货大楼干什么?又不买东西?

我:百货大楼地下有一座“老北京城”。

老妈:什么?地下?还老北京城?开什么玩笑!

如今漫步在王府井大街上,北京市百货大楼即便不是最显眼的建筑物,但仍称得上是最重要的建筑物。兴建于1954年的北京市百货大楼,一直头顶着“新中国第一店”的金字招牌,也是我们几代北京人的共同记忆。

老妈将信将疑地跟着我来到了百货大楼前,只见张秉贵的半身塑像,矗立在大楼前。

进入百货大楼,我们发现这里竟然还有一个张秉贵纪念馆,便拐了进去。张秉贵在三尺糖果柜台一站就是30多年,他把看似简单的工作,上升到了艺术的境界,练就了“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过硬本领,以“一团火”精神,温暖了千百万顾客的心,甚至被顾客们称为“燕京第九景”。

进入百货大楼,我们发现这里竟然还有一个张秉贵纪念馆,便拐了进去。张秉贵在三尺糖果柜台一站就是30多年,他把看似简单的工作,上升到了艺术的境界,练就了“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过硬本领,以“一团火”精神,温暖了千百万顾客的心,甚至被顾客们称为“燕京第九景”。

我和老妈乘坐前往地下二层的下行滚梯,犹如步入了一条时空隧道,下站便是那回不去的儿时记忆……

更为重要的是,这里不收门票!!!

下到地下二层,第一眼看到的竟然是三轮车上的报摊儿。记得小时候,走在大街上,总能听到报摊上的小喇叭里不断播放着“晚报!晚报!北京晚报!”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5分钱一份的《北京晚报》那可是北京人每天必备的精神食粮。

环顾四周,红色的大字标语横跨整个空间,浓浓的年代感扑面而来,一秒带我们穿越回到了四、五十年前,上个世纪的老北京。

马路边,亮着灯,敞着窗的是一个小百货店,装潢怀旧而复古,门头上书写着毛体的“为人民服务”五个红色大字。大门两侧,临街靠窗的地方,一左一右摆放着老式的一台缝纫机和二八自行车。

不远处的地上,散落着爆米花的工具,瞬间我的耳畔响起了“碰——”的一声巨响,一阵香气飘了过来,我不自觉地咽了咽口水······

离小百货店不远的地方,是一座略小一些的房子,最吸引眼球则是门头上那颗闪闪发光的五角星。门框一侧还挂着“国营和平菓局糕点铺”的牌子。

如今,糕点铺里现场烘烤的老北京桃酥,吃起来还是那么香、酥、脆、甜,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回忆。

临街的玻璃窗上张贴着“凭票供应”四个字,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瞬间还原了上个世纪60、70年代北京的样子,记得小时候买什么都凭本、要票,粮票、油票、布票······买自行车也要有自行车票,后来有了九寸黑白的电视机,要想找张电视机票,那可是是难上加难。

路边上,摆放着透明柜台,里面塞满了无花果、跳跳糖······最能勾起我无限回忆的,则是那一个个铁皮饼干桶,让我瞬间回到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1分钱一块的话梅糖,5分钱一根的蛋卷,8分钱一两的动物饼干······那都是当年的奢侈品,偶尔才能吃上一两块解解馋。

另一扇玻璃窗下,一把竹椅上,端坐着一位手持蒲扇,胳膊上带着“执勤”红袖箍的大妈。唯一不同的是,大妈竟然也穿越到疫情时代,与时俱进地戴上了口罩。

小时候,每到夏天,冰棍车、冷饮摊,则是我们的最爱。3分钱的红果冰棍、5分钱的小豆冰棍、1毛钱的雪糕,偶尔还能吃上一根,而1毛5的北冰洋,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这次说什么也得喝上一瓶,过把瘾,回味一下小时候的味道。

街巷的尽头,是一家高悬着“松鹤堂”牌匾的中药铺,售卖丹、膏、散、片、丸、饮等各种药材,及各类灵丹妙药。

店铺内保留着传统中药铺的样子,迎面事一整面墙的抽屉。这些抽屉被称之为药斗,是专门存放各种药材的地方。

原本以为药斗上的字一定是各种药材的名称,然而,不想这药斗不仅可以抽出来的,而且会发光,凑近了仔细端详才发现,药斗四面写着的是一些胡同的简介,颇有创意。

如今的松鹤堂也开始多种经营,在入口处卖起了香囊。

一拐弯,来到一条个大青砖的煤场胡同。窄窄的胡同口儿内,小竹车、搓衣板、蜂窝煤、小马扎……高度还原出鲜活、真实的老北京生活。

继续前行,一户人家的大门上张贴着“军属之家”的牌子,墙根儿底下晾晒着的白球鞋,拐角处摆放着脸盆架和陶瓷痰桶······屋子里不时传出倒开水的声音、切菜、炒菜,甚至可以听到话匣子的声音······这一切都让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生活过的那个最朴实无华的老北京大四合院。

在墙根边上,一片花花草草间,我们还看到了一口大缸,那可是当年家家腌咸菜所必备的。

在火车站旁的小广场上,循环播放着一部大概5分钟左右的小电影,出于好奇,我们静静地坐下来,从头到尾地看了一遍,看后还多少有些感触。北京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老北京胡同众多,但近年来有太多承载历史的胡同被拆掉,好可惜却也无可奈何。

临走时,望着青砖墙上红色圆圈内的“拆”字,那个在上个世纪90年代,北京城内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字,也是这个字,让我们与老北京挥手作别。如今的我真不知是该如何评判?

【独白】

和平菓局,是一座神秘的地下城,是时间维度横跨半个世纪的老北京生活缩影,掺杂着浓浓的人情味和烟火气。如今,我们游走其中,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年代胡同生活的喜乐悲欢。

和平菓局,重构了已经消逝的北京老城有最接地气的市井生活,这里的每一砖一瓦都记载着岁月的痕迹,是一个了解老北京文化、浸润式的体验场所,也是老北京人怀旧的好去处。

和平菓局,还原了上世纪60—80年代老北京胡同的生活场景,有很多让人心照不宣的小细节,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找到了共鸣,寻到了儿时的记忆。

那个时候的北京,大部分居民生活比较寡淡,甚至贫穷,吃喝的品种不多,娱乐的丰富程度不及如今的万分之一,除了怀旧之外,还有些什么值得留恋的呢?我觉得就是一种朴实和大气。

从城市建设的角度讲,我觉得北京留给我们的更多是遗憾。虽然有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但也不能不对城市管理者的短视,和历史冲击造成的破坏感到痛心。如今的北京,可以说是辉煌、洋气,但底气不足。

和平菓局所展示的,不是最好的北京,但至少是一个阶段的北京。和平菓局,不仅是北京的记忆,也是那个时代的记忆。

上一篇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