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副春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王安石千门万户除旧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在对联的正中央张贴着四字横批,横批的下方分别贴了几张挂钱。在房间的门或墙壁上大都会贴着菱形的斗方。一般而言,福字及春字是张贴数最多的斗方。有人会故意将福及春字倒过来贴,因为这样象征着福到、春到。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