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联证券三年三次股权融资,总额或近140亿元,钱用去哪了?

2022-09-30 12:30:35

国联证券三年三次股权融资,总额或近140亿元,钱用去哪了?

中新经纬9月30日电 (马静 实习生 李汶谦)28日,国联证券公布了不超过70亿元的定增预案,其中有10亿元用于偿还债务。这是国联证券两年间第二次开启定增,距离上次定增募资约50亿元间隔刚一年。算上2020年首发上市募资,国联证券三次股权融资额预计将接近140亿元。这么多钱都投向哪了?效益如何?

欲定增70亿元,其中10亿元用于偿债

公告显示,国联证券本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的数量不超过6亿股(含本数),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70亿元(含本数),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进一步扩大包括融资融券在内的信用交易业务规模(20亿元);扩大固定收益类、权益类、股权衍生品等交易业务(40亿元);偿还债务(10亿元)。

提及募资必要性,国联证券在公告中列明了三点理由。第一是国联证券未来将在信用中介、交易业务等方面持续投入,本次发行将为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提供雄厚的资本支持。第二是,“近期已有多家同行业证券公司通过股权再融资方式提升了净资本水平。为了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公司需要不断提升资本实力,抓住发展机遇,完善公司业务,巩固行业地位”。

国联证券称,与行业规模领先的证券公司相比,公司发展速度较快,对资本实力的需求更加迫切。本次发行将有助于国联证券巩固行业地位和提升综合竞争力,同时利用杠杆效应进一步带动债权融资和总资产规模的扩张,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第三点理由则是行业盈利模式从传统的以证券经纪、证券自营、承销保荐三大业务为主过渡到佣金业务、证券交易业务等并重的综合业务模式。国联证券称,其需尽快扩充资本,在巩固优势业务的基础上,加强资本驱动型业务,推进创新业务发展,从而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分散风险,帮助公司保持并稳步提升创新能力的优势,降低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国联证券本次定增拟利用不超过10亿元募集资金用于偿还债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国联证券合并报表资产负债率为74.96%,应付债券余额为188.47亿元。

对此,国联证券称,公司上市以来经营规模逐步扩大,负债规模也持续处于较高水平,虽然借助债务融资工具适当加大杠杆规模是行业常规发展模式,但公司仍然需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主动降低有息负债规模,进一步降低财务成本和风险。

前两年已募资69.21亿元

中新经纬注意到,在本次定增预案之前,国联证券在2020年7月首发上市实际募资额为19.38亿元,2021年9月定增募资49.83亿元,合计69.21亿元。如果本次定增顺利,合计募资额预计接近140亿元。

国联证券在《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及鉴证报告》中,对前两次募集的69.21亿元资金去向进行了说明。

具体来看,2020年7月国联证券首次上市发行4.76亿股A股股票,实际募集资金19.38亿元,其中10.55亿元用于补充资本加快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等资本中介业务发展,6.15亿元用于增加自营业务投资规模以提高投资回报,2.67亿元用于培育场外市场业务、金融衍生品业务等创新业务。

2021年9月国联证券披露定增方案,增发4.54亿股A股股票,实际募集资金49.83亿元,其中19.74亿元用于扩大包括融资融券在内的信用交易业务规模,30亿元用于扩大固定收益类、权益类、股权衍生品等交易业务,903万元用于其它营运资金安排。

综合来看,募资几乎都流向了信用交易业务和自营业务。公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国联证券两次定增所募集资金均已全部使用完毕。国联证券还在公告中提到,近年来业务发展速度较快,规模增长迅速,行业地位提升。2021年公司完成非公开发行后仍旧存在资本短缺的情况。

衡量证券公司资本充足和资产流动性状况的重要监管指标是净资本。中证协数据显示,国联证券2019年-2021年的净资本排名分别为第49名、41名和35名。从国联证券信用业务和自营业务的业绩看,Wind显示,自营业务占营收比从26.61%略升至27.61%,同比增长率从19.48%上升到24.86%;信用业务占营收中的占比从17.65%下降到10.62%,同比增长率从9.2%上升至33.77%。

关于本次定增,国联证券在公告中提示投资者,定增完成后,公司每股收益等指标短期内存在下降的风险,公司原股东即期回报存在被摊薄的风险,虽然公司为应对即期回报被摊薄风险而制定了填补措施,但所制定的填补措施不等于对公司未来利润做出保证,投资者不应据此进行投资决策。

Wind显示,29日,国联证券跌停,成交额6.62亿元,换手率7.54%,盘后龙虎榜数据显示,沪股通买入4664.16万元并卖出1833.40万元,三机构净卖出1.18亿元。30日开盘,国联证券股价微涨,截至发稿涨幅为1.04%。(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马静,邮箱:majing@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李中元

【编辑:郭晋嘉】

上一篇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