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难圆“酒”梦

2022-12-13 15:51:48

同仁堂难圆“酒”梦

文 | 芝麻糊

老字号和新风口的魔幻故事,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持续上演着。

继跨界咖啡后,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同仁堂再度走入人们的视野中,只不过,这次的合作概念,换成了白酒。

近日,同仁堂(600085.SH)发布公告称,拟与楚园春酒业、栖凤生态产业基金、京宜生物签署《投资协议》。同仁堂拟向京宜生物投资不超过1.9亿元,取得京宜生物51%的股权。

针对此次投资,同仁堂董事会认为,将有助于补充公司药酒业务产能,并向食品酒业务延伸。

药酒一直是同仁堂的“旧梦”,这家老字号的药酒业务布局前后长达二十多年,对养生酒的野心也早已写在了财报里。只不过,令人困惑的是,同仁堂此次投资标的是一家小众酒企,其成色究竟几何?同仁堂的“酒梦”又究竟有无潜力?

从旧梦到“酒”梦

我国白酒文化源远流长,因此不同的区域也形成了地域性的“流派”。例如,“茅五洋泸汾”五巨头就分别对应着贵酒、川酒、苏酒和晋酒。

而同仁堂投资的这家酒企却十分小众——属于颚酒。天眼查显示,京宜生物与楚园春酒业均位于湖北宜昌,京宜生物成立于2021年,其主营业务定位为生产、销售药酒、白酒、配制酒,由楚园春酒业100%控股。

作为一家“小而美”的酒企,楚园春酒业成立于2000年,官网显示,楚园春拥有“楚”、“楚派”、“楚园春”三大品牌。在鄂酒中,知名度较高的为白云边、稻花香、黄鹤楼等,而楚园春属于小众流派中的“小众酒”,起步较晚,主要生产清香型白酒与清爽型黄酒。

清香型白酒曾占据市场主流,但随着浓香、酱香的兴起,逐渐走向没落。根据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当下的清香型白酒市场份额在15%左右,位于浓香型和酱香型之后。尽管近年来,随着“汾老大”汾酒的改革,清香型白酒逐步走上复兴之路,但龙头的故事无法复制。

楚园春酒业可谓命途多舛,此前曾多次经历改名与易主。据财经无忌梳理,楚园春前身为创办于1991年的远安县河口酒厂,后相继更名为远安云台香酒厂和宜昌云台酒业公司。2007年更名为湖北楚园春酒业,2015年被花林集团全资收购。

也正因如此,近年来“鄂酒小弟”主动寻求破圈之路,此前,楚园春曾主动与川酒集团“联姻”,而此次与同仁堂的合作无疑也是为了扩大区域份额,进一步提高影响力。

而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同仁堂又为何爱上“小众酒”?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方面,从投资属性来看,作为消费赛道为数不多的“长青赛道”,白酒赛道投资活跃,近年来,药企跨界白酒也不是新鲜事,包括修正药业和天力士等均有涉猎。

另一方面,从标的企业来看,双方在业务布局上有契合点,“保健酒”或许正是促成此次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三峡晚报”报道,楚园春正积极打造健康白酒、保健酒等产品,子公司京宜生物在今年8月注册资本变更为1.4亿元,主营业务范围与财务负责人也相继更新。

虽然在药酒业务上一直不温不火,但同仁堂早有布局。据1997年发布的同仁堂招股书称:“建国40多年来,同仁堂由前店(同仁堂药店)后厂(同仁堂制药厂)陆续创建了同仁堂中药提炼厂、同仁堂药酒厂、同仁堂制药二厂、同仁堂饮片厂等企业。”

此后同仁堂的国公酒、同仁御酒等养生酒便不时出现在财报中,但近年来,身处改革中的同仁堂逐步将“药酒”品类从幕后推往台前,提出“实现药酒与食品酒双轮驱动”的口号,今年9月,同仁堂还在北京设立了养生酒研发中心,强调打造同仁堂养生酒概念。

不难看出,同仁堂表面上是投资小众酒,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布局养生酒板块,提升自身的业绩表现。

中药+酒,真的越喝越有?

近年来,老字号同仁堂因频频跨界咖啡、奶茶等赛道,已成为年轻人热议的对象,但比起此前针对年轻人所打出的“朋克养生”牌,同仁堂在养生酒上的多年布局,似乎想要说出一个完整的新故事。

但中药+酒,真的能让这家老字号,越喝越有吗?

首先,养生酒的布局在短期内对营收的整体贡献甚微,而核心产品的竞争力正在下降。

尽管同仁堂在前三季度营收达109亿,同比微增2.03%,但拉长时间线来看,增长势头早已显现出颓态。

经历了管理层换新后,同仁堂收入增速从2020年的-3.4%上升至2021年的双位数,但进入今年以来,收入增速又回落至个位数。

利润端的表现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2021年以来,同仁堂归母净利增速均呈两位数增长,但在今年三季度首次跌至个位数。

背后的原因在于,同仁堂核心产品的竞争力正在下降。

按治疗领域的划分,同仁堂的产品结构可分为心脑血管类、补益类、清热类、妇科类与其他类,其中心脑血管类为营收主力,收入占比约为25%。

同仁堂营收的增长依赖于“大单品”,包括安宫牛黄丸在内的前五大品种系列在2021年合计营收达到了41.16亿元,而同仁堂带动大单品增长的主要举措,主要依靠提价

由于同仁堂在安宫牛黄丸上具备足够的龙头优势,其20多年来一共提价过三次,终端价格从145元提高至860元,对比阿胶与片仔癀的提价幅度,略显温和,因此带动了销量的增长。

但提价的策略并不适用于所有产品。在补益类的局方至宝丸(双天然)和清热类的牛黄清胃丸等产品上,提价并未带动销量的猛涨,2021年,补益类产品收入增速为-2.60%,清热类则下降至0.48%。

补益类产品是同仁堂发力的重要业务,借势年轻人“朋克养生”潮流,同仁堂曾创造出如养生茶、蜂王浆口服液等爆品。

但滋补养生品已是红海。同仁堂所面临着的不仅是如东阿阿胶、片仔癀等老字号的包围,还有熟悉消费套路的功能性食品品牌的竞争,产品销量下滑说明了一切。

2021年,同仁堂补益类产品仅卖出了1626万盒,同比下降21.21%。

而作为新业务的药酒如若想破圈,也将势必将加大同仁堂的成本压力。

其次,更为关键的是,同仁堂想借力楚园春,补齐产能短板后,实现一飞冲天,也并不容易。

一方面,虽然保健酒市场极为分散,但龙头效应的趋势已显现。如面向全国市场的劲酒,区域型企业海南椰岛、张裕三鞭酒以及零散的地方型企业组成了保健酒近500亿规模的市场。

白酒专家蔡学飞曾表示,劲酒市占率已超过50%。

另一方面,保健酒的身份尚属模糊地带,因此极易受到监管的影响。在2019年受“权健事件”影响后,密集出台的各项政策下,保健酒市场迎来重创,此后虽小幅回暖,但截至2021年,我国保健酒市场规模在行业销售总规模的占比也不过5%。

即便如市占率过半的劲酒也意识到市场的天花板,目前也在发力酱酒赛道,可见保健酒市场竞争的激烈。

最后,在产品定位上,同仁堂的养生酒新品或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

从价格带看,尽管楚园春产品覆盖低端到高端,但主要产品集中在中低端,价格区间在100-300元,以“口粮酒”为主。

换言之,在后续合作中,具体到产品定位与定价都考验着这家百年老字号的选择。

如果走高端,楚园春的中低端定位是否支撑起品牌效应,毕竟“养生酒”不是药材与酒基的简单相加;如果走低端,靠量取胜,同仁堂则需要提升起实渠道铺货与销售能力,实现规模化。

因此,同仁堂这笔1.9亿的买卖,究竟能不能支撑起养生酒的野心,还待时间的印证。

不差钱的同仁堂应停止无效的跨界

作为中药界的百年企业,同仁堂在商界中有着独特的两面性:一面是,在百年的迭代中,其守住了中药的金字招牌,其品牌的影响力至今无人可撼动。

另一面,则是难谈成功的跨界尝试——从日化、茶饮再到药酒,消费行业的品类几乎都试了个遍,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对业绩增长与品牌影响的提升收效甚微。

这家老字号正在走入一个死循环:尝试通过跨界提升品牌影响力,但却陷入品牌内耗的窘境。

核心问题在于,同仁堂始终没有集中力量解决关键矛盾。

首先,是核心单品的强投入,同仁堂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其他业务上,忽略了药企的核心产品竞争力源自研发。

近年来,同仁堂研发费用占总收入的比重在1%左右,而片仔癀在2%-3%,

其次,同仁堂的运营能力也有待加强。对比东阿阿胶、片仔癀以及云南白药的人均创收能力,同仁堂均垫底,或面临着人员臃肿的问题。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从人均创收来看,云南白药>片仔癀>东阿阿胶>同仁堂;从人均双手利润来看,则是片仔癀>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同仁堂。

组织机构的臃肿让同仁堂这只大象难以灵活转身。据了解,同仁堂品牌有着三家上市公司,上百家子、孙、重孙公司,大大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当然,同仁堂一直都不缺钱,多年攒下的老本依旧不愁吃穿。截至三季度末,同仁堂账上的货币资金达113亿元,其资产负债率也常年保持在30%左右。

但一家企业,特别是百年企业,总要面临“企业价值究竟是什么”的天问,即便是转型困难的老字号。

入局小众酒,讲述养生酒的故事,无非是为了提振投资者信心,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但如果核心矛盾没有解决,也只是隔靴搔痒。同仁堂是否值得一次价值重估,还需要时间的印证。

上一篇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