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近期的强势上涨,让养猪业再次成为焦点。
10月11日,官方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第39周(9月26日~9月30日),16省(直辖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每公斤31.44元,同比上涨107.2%。
受猪价上行的刺激,压栏增重、二次育肥的市场投机行为再次增多,养猪业又弥漫着对后市猪价的过分乐观,然而这大概率又是一场错觉。当前的生猪市场正处于一轮正常的猪周期和上行阶段,指望超预期上涨和超额利润并不现实。
目前养猪业盈利是近两年来的最好水平,面对养殖户更倾向于压栏增重或二次育肥去赌1~2月后的冬季消费旺季行情,而非补栏去赌4~6个月后的市场大行情这一现象,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市场投机行为的再次增多,在短期内会助推猪价,但也会透支后期涨幅。
10月9日,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为切实做好生猪市场保供稳价工作,近日国家将投放今年第五批中央猪肉储备。
从宏观调控政策频频发力,到头部猪企加大生猪供给来看,第四季度猪价持续攀升的可能性不大。这意味着,在这场政策与市场的博弈过程中,猪价短期上涨与长期盘整的震荡格局将会持续到年底。
压栏惜售背后的猪价投机
当前的猪价上涨,从猪周期角度来看,处于正常上行周期。今年3月中下旬全国猪价一度跌至11.5元/公斤,然后开启上涨行情。有专家认为这是新一轮上涨周期的开始。
然而,更为直接的影响因素是压栏增重、二次育肥的推波助澜。
生猪作为活体,从养殖性价比来看,达到标准体重(105~120公斤)就应该出栏售卖。但如果养殖户普遍看涨后期猪价,就会出现压栏增重、二次育肥的投机行为,导致阶段性生猪出栏减少,下游屠宰企业就会不断上调猪价,从而进一步强化上涨预期,最后生猪出栏体重达到200公斤甚至更高。
“养猪户普遍预期后期猪价会上涨。”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相较于上半年,下半年明显是猪肉消费旺季。气温下降,再叠加国庆,以及即将到来的元旦、春节等节假日因素,对猪肉消费有着显著的带动作用。
正是基于这样的预期,在今年8月前后猪价回落之际,部分养殖户就重新上演“压栏增重、二次育肥”的戏码。9月份以来,生猪日均屠宰量持续维持低位,但猪价并未下降,很大一部分因素就在于生猪压栏,未形成猪肉供应。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对第一财经表示,今年3月末,在猪价企稳上涨之际,部分养殖户瞅准时机,通过延后淘汰、二次育肥,收获了6月底7月初猪价急速上涨的红利。尝到这次甜头的养殖户,强化了对未来猪价的乐观信心,同时现金流上也支持其故技重施。而投机行为的背后,是对猪价走势的敏锐把握。
2021年8月至10月,猪价暴跌,部分地区猪价甚至跌至10元/斤,而前期养殖户大量压栏,导致市场恐慌氛围不断扩散,养殖户不仅抛售生猪,甚至还大量淘汰能繁母猪、后备母猪,由此导致2021年末至2022年初仔猪供应偏少。
随着时间推移,6月后可供出栏大猪减少,猪价进入快速上涨阶段。今年6月底7月初,猪价连续上涨,其间无任何回调,单日涨幅超过1元/公斤。以7月第一周为例,延续6月下旬的上涨势头,猪价先是突破20元/公斤的重要关口,接着在一周内上涨20%,全国均价逼近24元/公斤,国内多地突破25元/公斤。
7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采取了包括召开生猪市场保供稳价专题会议、研究启动投放中央猪肉储备、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商讨加强现货期货市场联动监管等调控措施。随后,猪价一度回落。7月28日,全国生猪均价回落至20.5元/公斤,部分省区均价跌破20元/公斤。然而这一波回落,反倒刺激部分养殖者再次介入。
鉴于当前的压栏惜售、二次育肥情形,王祖力也提到,这可能会给接下来的春节行情累积压力,不排除在未来特定时间段大猪集中上市,会对猪价产生较大压力。他建议,养殖场户投机心理不要太重,还是要顺势出栏,把该赚的钱落袋为安,不要去追求赚最后一枚铜板。
猪价上涨背后的谨慎乐观
7月初,猪价以短暂暴涨开局,继之以近3个月的高位盘整,长期在20~23元/公斤的区间内震荡。
进入9月以后,猪价震荡上行态势越发明显。9月下旬以后,外三元猪价全面突破24元/公斤关口,刷新了7月初的年内猪价高点。其中,广东、福建多地已经接近或达到26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猪价已经翻番。
然而,从环比来看,24元/公斤的猪价只是略高于3个月前而已。
相比剧烈震荡的生猪价格,仔猪价格走势则相对稳健得多。其中,15公斤仔猪均价从7月初的40元/公斤,稳步上涨到7月末的50元/公斤,而在9月下旬又跌回42~43元/公斤。
然而,生猪养殖利润走势也出现分化。仔猪繁育利润从6月份的盈亏平衡线附近,稳步回升到100~200元/头,基本摆脱了亏损阴影;而育肥利润则全面上扬,外购育肥和自繁自养模式下的头均利润分别在900~1000元/头和800~900元/头,为年内最好水平,并有望全面超越去年;前期因豆粕价格大涨导致的成本上升压力被完全消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5~6月份购入生猪进行二次育肥的养殖户全面盈利,但在7月份才开始外购生猪进行二次育肥的养殖户则多数亏损。
仔猪价格相对稳健甚至出现回落,林国发解释称,一方面是由于能繁母猪存栏拐点在5个月前就已经出现,市场商品仔猪供应量有逐月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业内对猪价后市的预判还是有保留的。尽管目前盈利处于两年来的最好水平,但外购育肥的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并不很高。由于对后市的预期偏谨慎,相比补栏去赌4~6个月后的市场大行情,养殖户更倾向于压栏增重或二次育肥,去赌1~2个月后的冬季消费旺季行情。供过于求的局面显现,造成了仔猪价格与生猪价格相背离的现象。
针对市场对猪价后市的过分乐观,林国发称,本轮猪价上涨的基本动力是自2021年6月到2022年4月的一波去产能。能繁母猪存栏从4550万头缩减至4200万头以下,减幅在8%~9%。参考历史上猪周期去产能幅度和价格涨幅之间的关系,本轮猪周期从低点(12元/公斤左右)到高点之间的涨幅估计约为80%~120%,即22~25元/公斤。而从成本利润率的角度分析,历次猪周期的养殖利润率高点在50%~80%左右,按目前完全成本16元/公斤推算,价格高点约为24~29元/公斤。
从宏观层面来看,今年下半年,生猪市场的核心逻辑是基本面和政策面的博弈。2021年去产能的成果,决定了2022年下半年猪价整体仍是看涨的,但市场投机行为的广泛存在会透支涨幅,而政策调控和需求相对疲软又会导致阶段性回落。所以,震荡上行是下半年猪市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上涨时间短,震荡时间长,把握市场节奏的难度加大。
尽管未来1~2个月猪价仍维持高位,甚至阶段性还会有一定上涨,但也存在一定的变量。林国发称,随着延后出栏及二次育肥生猪持续增重,当市场发现今年四季度猪肉需求低于预期,且后期进口猪肉陆续到港等因素发酵后,今年12月猪价的压力大概率会集中爆发,甚至不排除明年初猪价再度跌至成本线附近。
前8个月猪肉进口同比下降六成
由于前期国内外猪价倒挂,导致进口猪肉锐减。据海关数据,猪肉进口量在2020年前8个月为284万吨,2021年前8个月为281万吨。然而,2022年1~8月,只有106万吨,同比下降超过六成,远低于同期。
这背后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生猪产能恢复之后,国内猪肉供大于求,猪价整体表现低迷,特别是一季度,致使进口产品价差缩小,价格优势不再;二是从今年1月1日起,猪肉产品关税从暂定税率8%恢复至12%,进口猪肉的价格优势进一步减弱;三是在国际环境紧张的情形下,海关猪肉产品价格上涨,同时人民币贬值,成本上涨的情况下,不利于进口猪肉进口。
2018年8月,国内暴发非洲猪瘟,这导致2019年国内生猪存栏锐减,猪价暴涨。为降低猪肉进口成本,国家将猪肉进口关税从12%暂调整至8%。随着国内生猪产能恢复,猪价2021年9月一度暴跌至10.5元/公斤。
如今,为保护国内生猪养殖健康发展,国家又将猪肉进口关税从暂定8%恢复到12%。按照今年进口猪肉平均2050美元/吨,人民币汇率7.1来计算,进口关税每吨增加580元左右。
随着国内猪价大幅上涨,CME芝商所猪肉期货价格从91美分/磅回落至目前76美分/磅,猪肉进口出现顺价。
业内预计,后期猪肉进口有望增加。林国发称,预计9~12月这4个月的猪肉进口量有望达到100万吨,全年进口超过200万吨,接近2019年(199万吨),但仍然低于2020年(430万吨)、2021年(357万吨)。
《“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提出,确保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
在中国,猪肉进口量具有周期性。猪价上涨,进口量大;猪价下跌,进口量下降。非洲猪瘟暴发前,国内猪肉及猪副产品进口控制在300万吨以内,大部分年份能满足95%自给率。
然而,受非洲猪瘟的影响,2019年,猪肉进口量200万吨,对外依存度在5%以内。如果考虑超过100万吨的猪副产品进口,进口依存度达到8%左右。2020年和2021年猪肉进口依存度均超过5%。尤其是2020年,如果包括猪副产品进口的话,进口依赖度达到13%。
林国发称,随着国内饲料原料对外依存度增加,养殖成本增加,目前要确保95%自给率难度增加。
2023-03-22
ippa010054水印编号(ippa010054女主角是谁)
2023-03-23
2023-03-22
2023-03-22
西子TMC至尊全智太阳能测控仪操作说明书 太阳能tmc西子至尊全天候测控仪
2023-03-25
2023-03-26
2023-03-22
2023-03-25